在大别山革命老区黄冈市黄州区东北部,有这样一个村庄,它因红色而生,因绿色而兴,它就是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的故乡陈策楼村。昔日,这片红色土地孕育了中国最早的农村党组织之一;如今,陈策楼村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生态农业、红色旅游与景村融合,让革命老区焕发产业新活力,绽放出乡村振兴的绚丽之花。
夕阳西下,在陈策楼村的澄潭公园里,村民吴建芳漫步在崭新的亭台桥廊间,望着草坪上嬉戏的孩童,散步的老人,她满脸笑意地说:“以前这里是荒废的池塘和老果园,现在面貌大变样,天蓝水清,我们好像住在景区里一样,幸福感满满。”
这片土地,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陈潭秋烈士的故乡,也是中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的诞生地。如今,它已锻造为“全国红色美丽村庄示范村”和“湖北省绿色示范乡村”。
行走在陈策楼村,一条由红水泥、灰色步道砖、鹅卵石和青石板拼接而成铺就的“红色飘带路”格外醒目。它不仅连接着村庄的过去与现在,更串联起村民日益红火的日子。陈策楼村党总支书记陈明给记者细数起村里的变迁——近几年,陈策楼村深挖“红色富矿”,探索出“红色引领、绿色打底、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精品水果种植等休闲垂钓和采摘产业,积极助推红色旅游相融互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2020年的45万元增加到2024年的65.8万元,村民人均增收3000余元。
漫步到陈潭秋故居纪念馆景区,村民吴建芳回忆说:“当时陈潭秋家老宅被烧得只剩下一个门框,后来村民自发筹集资金重建他的祖宅,陈策楼村党小组也起名叫潭秋小组,寓意潭秋精神永存,永远紧跟党走。”
陈策楼村坐落于黄冈市黄州区东北部,距城区25公里,全村版图面积2.48平方公里。这里不仅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更是大别山革命老区红色文化的重要发祥地。
“我们先依托红色旅游带来人气,再顺势发展绿色产业。”陈策楼村党总支副书记程实介绍,村里目前开发建设了80亩葡萄园、80亩黄桃园、60亩柑橘园等特色果园,并扩大水产养殖面积,建成精养鱼池600亩。
村民陈志高是村里第一批响应号召种葡萄的人。他笑着说:“原来种水稻,亩收几百元;现在种葡萄,一亩能挣上万!”他种植夏黑等葡萄品种,因红色旅游带动,往往未下枝头就被预订一空。
陈策楼村还改制、改造原村办企业,盘活集体资产,鼓励能人创业,先后引入雅比织造车间、浩宇棉纺厂、虹鑫毛巾厂等3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达5000万元,产品畅销全国10多个省市,吸纳280多名村民就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30万元。
曾经,陈策楼村因人多地少,经济薄弱,群众收入增长缓慢,全村有上百户、近三百名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高,公共设施滞后,村容村貌落后,与陈潭秋故居景区形成鲜明对比。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后,陈策楼村持续改善人居环境,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
2011年起,村里将整治村庄环境与绿化、亮化、美化提升工程相结合,拆除各类违建和鸡鸭鹅舍,沿村庄、道路栽植景观林木,铺设绿化草坪。陈策楼村党总支副书记程实说,正因为全村人血液里流淌着红色基因,所以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村里人人鼎力支持。
在陈策楼村,每个塆组都建立了党小组活动场所“聚星之家”,建立健全了塆组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全村73名党员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党员张春明得知村里修路需拆除自家院墙时,率先拆掉花费4万元新建的院子。他说:“我是党员,要是我不带头,那就很难拆下去。”
红色基因转化为自觉行动,使陈策楼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势如破竹。作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陈策楼村首创“岗在垸组”先锋榜,党员争当“五个先锋”:跑腿办事出个面、邻里纠纷说个话、群众有难搭个手。通过“积分银行”制度,村民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实践可兑换生活用品,垃圾分类准确率达95%,太阳能路灯覆盖率100%,真正实现“开门见绿、起步闻香”。
“过去出门抬不起头。”村民阮秋梅自豪地说,“现在别人问是哪个村的,我们都挺直腰杆说——陈策楼村的!原来叫新农村,现在叫幸福村。”
坚持“景区即社区”理念,陈策楼村把整个村庄当作4A级景区打造。陈策楼村党总支副书记程实介绍,去年,陈潭秋景区游客人数达到30多万人,村里借助红色底蕴对景区进行全面提升,包括道路拓宽、绿化改造和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借力发展村集体经济。
站在新起点,陈策楼村目光更远。短期,打造红色研学基地,开发情景剧《破晓》;中期,联合周边村落共建“大别山红色文旅示范片”;长期,推动“红色文旅+”战略,培育文创、康养等新业态。陈策楼村党总支书记陈明表示,将以“全国文明村”为新起点,通过“走红色路、看绿色景、念致富经”,陈策楼村正从革命老区向幸福乡村华丽转身。
记者 | 胡玲
通讯员 | 骆冬 张楷旭 占浩茹
编辑 | 舒畅 罗晗旖(实习生)
编审 | 陈青
监制 | 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