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资讯

关于我们

业务布局

云上垄上

采购信息

试听长江

当前位置:垄上传媒 > 三农资讯

用“土法子”种出“平安果”!“村警”老董的“土味”警察故事


发布时间:2025-09-16

在丹江口市土关垭镇的乡间小路上,

民警董超的身影早已为村民们所熟悉。

从“小董”到“老董”,

他扎根基层二十五载,

不办大案子、专解“千家结”,

用一番“庄稼嗑”化解邻里的矛盾纠纷,

用一双“铁脚板”踏遍村镇的每一寸土地,

用一支“烂笔头”记下百姓的急难愁盼。

新时代“枫桥经验”,

在他身上具象为日复一日的

行走、倾听与守护

成为乡村治理中的一道暖心“枫”景。


 

“庄稼嗑”唠出灯火祥和

“你家大豆今年不赖啊,比去年长得喜欢人!”“那是,这一块田里都种了8个品种,是农科院在村里弄的试验田。”

秋高气爽的九月,丰收的气息在丹江口市土关垭镇常家桥村弥漫开来。一大清早,一块绿中泛黄的大豆田边有两人正热络地聊天。二组村民陈明发望着田里大豆的长势,脸上满是憧憬。站在他对面的,是身穿工整藏蓝制服的土关垭镇派出所民警董超。

“老百姓都信任他,‘有事找老董’就是我们村最真实的状态,我们在村里几乎天天都能看见他。”聊起董超,陈明发像聊起了一位老朋友,语气里满是亲切。“他就像我们村的一份子,对村里的情况相当了解。”

常家桥村村民陈明发与民警董超

下乡途中,董超最爱干的事就是跟乡亲们拉拉家常、唠唠收成,村民们亲切地喊他“老董”“董叔”。老董笑着说,当年来土关垭镇派出所报到时自己还是“小董”,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他和许多老乡是“互相看着变老的”。

上世纪90年代,从部队退伍后,董超穿上了警服。2001年,在机关工作的他主动要求到基层派出所锻炼。从此,土关垭镇的阡陌间多了一个孜孜不倦的藏蓝色身影,董超从一名“机关干部”变成了整天和农民、田地打交道的“村警”。

“我从小在农村长大,身边接触的人都是农民。乡镇派出所的工作主要是和农民打交道,他们之间有什么矛盾、难处,我都能很快共情到,跟农民沟通就得用最土的语言,这本身也是我最熟悉的语言。”

处理婆媳矛盾时,他是两头哄的“和事佬”:“大娘您想想,当年您做媳妇的时候是不是也盼着婆婆多体谅?嫂子您也想想,咱妈嘴可能碎了点,心里还是为了这个小家好。”

面对邻里地界冲突时,他是手握卷尺的“公平秤”:“远亲不如近邻,为了一搾宽的地伤了和气,值当吗?咱今天量清楚,以后心里都痛快,照样还能串门吃饭!”

夫妻吵架找到他,他又成了苦口婆心的“老大哥”:“想想当初为啥在一起,多看看对方的好,有啥坎儿过不去?”。

在同事们眼里,老董就是有这个本事,给冷冰冰的法条掺进“人情味儿”,把硬邦邦的法理嚼成“庄稼嗑”,总能让面红耳赤的双方静下来、听得进,最后心服口服。

左一为汤湾村村民陈世富

“有一说一,很多事老董出面解决,就是比别人来得管用。和他近距离接触这么多年,他的为人,老百姓都有数,正直、正派,这一碗水他是真能端得平,问题最后都能给我们解决得利落、漂亮。”  

对于董超这套有烟火气的“调解经”,汤湾村村民陈世富深有感触。几年前,同村的老赵租种了他家的5亩地。去年租赁到期后,陈世富发现由于老赵租地时更改了地貌导致排水灌溉出了大问题,影响了下茬耕种。他找老赵理论,对方却拒不认账,两家就此结下梁子,见面都要绕着走。董超知道后没急着“断案”,而是来到那块问题田边,先挽起裤腿下到地里研究排水走向,然后蹲在田里耐心地听老陈倒苦水,也让老赵诉委屈。一来二去,董超往村里跑了十来趟,摸清了问题的症结、找到了利益平衡点,一场眼看就要升级的邻里纠纷就这样在田埂上烟消云散。

“最后解决的方案是,我们找到政府的相关领导在某一处工地上把多余的排水管协调过来,建材有了着落后,就由老赵负责把管子运回村里,老陈再出点工,大家共同出力把管子埋到田沟里。”董超欣慰地说,矛盾化解后陈赵两家冰释前嫌,关系甚至比从前还近了些。


 

“铁脚板”绘制“平安地图”

在外人眼里,老董的工作90%是由这些扯皮拉筋的小事组成的,但董超从不小看这些“小事”。在他的观念里,中国人向来倡导“以和为贵”“和气致祥”,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看似微不足道,实则是通往和谐路上的绊脚石,是决定着乡亲们幸福感、安全感的大事。为了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初始阶段,董超坚持把调解室设在田埂上、院坝里、村民的堂屋中,深入现场、贴近群众、掌握第一手信息。他力争矛盾不上交,图的不是自己省事,而是让乡亲们早顺气、少怄气。

“我家旁边有块庄稼地,附近有一户养的鸡子总是去地里破坏庄稼,这块地的主人咽不下这口气就撒了点药,药死了三只鸡。”这“三只鸡”的事已经过去十来年,但陈明发记忆犹新,也正是这件事让他对老董产生了信任。“最终那家同意把鸡子给人家赔了,也就是六十块钱的事,但他当时为了这点小事硬是在村里跟老百姓磨了三天,我觉得他是搞正事、搞实事的,很扎实。” 

老董的“扎实”,老乡们有目共睹。二十多年寒来暑往,他的脚步踏遍了镇上的每一寸土地。这不是漫无目的的闲逛,而是带着任务的“精准排查”——这家的房屋后墙有几条裂缝,属于危房隐患;那家的院墙年久失修,雨季得特别注意;哪个村的电线耷拉得太低,容易出事;哪个路段晚上没灯,村民夜行不安全……在日复一日地走村入户中,董超默默为每个村庄梳理着“风险台账”,用铁脚和细心绘制着土关垭镇的“平安地图”。

“走村入户走到哪一家,看见哪里路滑、哪里容易磕绊,都得提醒主人家。要是应该由村集体解决的问题,就会跟村干部说,村干部也拿不定主意就向政府汇报,督促他们。”腿勤、眼勤、嘴勤,是董超总结的一个“村警”的基本素养。

在一次例行的入户走访中,董超敏锐地察觉到四方山村年轻宝妈小杨很可能陷入了电信诈骗的圈套,他详细记录了小杨的情况,之后就成了她家的“常客”,不厌其烦地给她分析骗子的套路,叮嘱她千万不要再次转账,同时他找到小杨的丈夫特地多“唠叨”了几句。 

“我把他丈夫喊到边上,告诉他不要因为老婆被骗了钱责备她甚至吼骂她,以防人脆弱时会有过激行为。再则钱没了就当买了教训,日子还得过,别吵架更不能打架,夫妻感情伤不起。” 

民警董超入户宣传反诈知识

 

“烂笔头”记下平凡守望

将“宝妈”小杨从电诈漩涡中拉上岸后,老董在自己的《民情日记》中写下了这样一笔:2022年10月6日,小杨的事告一段落,后期仍需密切关注。至今,这样的日记老董已经写了25本。在这些日记本里,看不见跌宕起伏的“警察故事”,找不到惊心动魄的紧张情节,字里行间流露的只有一个基层民警周而复始的平凡守望。

那些年董超记下的《民情日记》

“2025年2月6日,群众发现坑里有一枚倪氏高射机枪子弹,属于危险物品,把它弄走统一销毁;2025年2月7日,上午去龙河村黄梦琪家了解情况,她逃学离家出走好几天了;2025年3月26日,下午在汤湾村走访精神病人侯新秀、陈朝芳......”

 

做“村警”25年,董超没有动过调离的念头。身边的同事换了一波又一波,只有他像一颗“钉子”,牢牢扎在土关垭镇。乡亲们总说“锄头不停歇,土地不得荒”,董超深以为然,他用25年的坚守印证了做调解工作和农民春种秋收是同一个理:和谐的庄稼离不开播种,平安的土壤需要深耕。

“现在住村里可有安全感了,东西放外头基本上没人拿。”陈明发笑着“凡尔赛”道,自己家的门十年没锁过了,下地干活时门大敞着也没丢过东西。“现在人们都安分守己了,邻里矛盾也很少见了,打架斗殴的现象几乎不存在了。”

常家桥村的平安一角

近年来,随着科技强警的推进,乡镇的“天眼”系统越布越密,平安建设的手段日益先进。董超时常自嘲是新时代里的“老把式”,说土话、走土路、干土事,“没啥新意,更没啥值得夸耀的壮举”。然而,所里的年轻民警却总是向他取经,大伙儿一致认为调解了上千起纠纷的老董确保辖区零上访、零事故的秘诀就藏在他这些看似落伍的“土法”里。

“在新时代里,董超的这些‘土办法’是永不过时的好办法。”解析土关垭镇的“平安密码”,派出所教导员袁海坤说,在和人民群众打交道的过程中,董超的“土药方”是非常有效甚至高效的。“土办法代表了人情味,只有充满这种感觉,才能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才能真正做到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丹江口土关垭镇派出所

在踏实勤恳的老董心中,“枫桥经验”不是喊出来的、而是干出来的,“平安中国”也不是等得来的,而是靠警民携手守出来的。秋高气爽的这个清晨,跟着老董一起下乡,记者切身感受到了“你离群众有多近,群众就对你有多亲”。看到路边择菜的大娘,老董会蹲下身问问菜价;瞅见田里收割的老乡,他又会停住脚聊聊亩产——这一幕幕沾着泥土、挂着露珠的警民互动,构成了丰收季里最有温度的乡间“枫”景。

董超:“穿了这身警服,我们不是来管人的,应该是来帮人的。人心换人心,我本身就是个平凡人,那么我想过什么样的平安生活,就要尽力为老百姓创造什么样的平安生活。”

 

记   者 | 郭蜜蜜

通讯员 | 闵   希  何瑞锋  王   喆

策   划 | 肖   飞  陈   雯 

编   辑 | 王   芳  

编   审 | 陈   雯

监   制 | 赵业勤

动态新闻
襄阳保康:高矮结合 林下经济实现“一地多收”
近年来,襄阳市保康县立足自然资源禀赋,鼓励农户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林果林菌林药林茶等复合型林下种植养殖模式,实现农业发展高矮结合以短养长一地多收,既盘活了土地资源,
赤壁这些“村播”书记的镜头里藏着振兴密码
在鄂南赤壁市的青山绿水间,一群特殊的主播正用镜头改写乡村叙事他们胸佩党员徽章,在田埂间、果园里用最质朴的乡音和最真诚的笑脸为家乡农产品代言。截至目前,赤壁市已有
当农民丰收节遇上“中国黄鳝之都”仙桃,这场“鲜”风你跟不跟?
江汉平原的秋风, 裹挟着稻谷的醇香与鳝鱼的鲜美, 扑面而来。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场, 今年注定与众不同 2025中国农民丰收节湖北主场 仙桃黄鳝消费季活动 即将在中国黄
飒飒的她,让多肉开出“多赢花”
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华岗村 有一个萌萌的多肉王国, 农创客乔美是坐镇其中 运筹帷幄的多肉女王。 从种养小白到圈内大神, 乔美筑梦乡野,一路打怪升级, 把多肉种出了圈,更盘出
退伍不褪色 全国劳模郑青龙的乡村振兴答卷
在潜江市龙湾镇,有这样一位乡村振兴“领头雁”, 他创造性地推行“三转模式”——土地转活、产业转型、动能转换,以土地流转为支点,撬动6500亩沉睡资源,构建起“虾稻共生+订

    用“土法子”种出“平安果”!“村警”老董的“土味”警察故事

    襄阳保康:高矮结合 林下经济实现“一地多收”

    赤壁这些“村播”书记的镜头里藏着振兴密码

    当农民丰收节遇上“中国黄鳝之都”仙桃,这场“鲜”风你跟不跟?

    飒飒的她,让多肉开出“多赢花”

    退伍不褪色 全国劳模郑青龙的乡村振兴答卷

    谈红:从“蛇王”到“鳝王”的逆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