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资讯

关于我们

业务布局

云上垄上

采购信息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垄上传媒 > 三农资讯

退伍不褪色 全国劳模郑青龙的乡村振兴答卷


发布时间:2025-09-11

在潜江市龙湾镇,有这样一位乡村振兴“领头雁”, 他创造性地推行“三转模式”——土地转活、产业转型、动能转换,以土地流转为支点,撬动6500亩沉睡资源,构建起“虾稻共生+订单农业+水蛭特色养殖”产业矩阵,将曾经负债累累的郑家湖村锻造成为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全村人均收入3.8万元,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潜江市龙湾镇郑家湖村党支部书记郑青龙。

骄阳似火,炙烤着江汉平原,而潜江市龙湾镇郑家湖村的6500亩虾稻田却翻涌着清凉的绿浪。稻浪间,郑家湖村党支部书记郑青龙挽着裤子,站在田里,正在察看水稻和小龙虾的生长情况,脸上不时浮现出满意的笑容。这位从军营走出的“稻田指挥官”,用十八年光阴将一片涝洼地改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田”,每年创造着数千万元的产值。不远处,4组村民郑继成穿着下水衣,弯腰在稻田边起虾。说起“稻虾共作”模式,他语气里满是兴奋,连连后悔没有早点跟着郑书记干。

回首往昔,谁能想到郑家湖村这片如今“遍地生金”的虾稻田,曾是人人避之不及的低湖田。改变这一切的,正是郑家湖村党支部书记郑青龙。 2000年,退伍后的郑青龙在外地从事水果批发生意,年收入颇为可观。然而,乡亲们当年送他参军的恩情,他始终铭记于心。2008年,他毅然还乡,决心反哺家乡。对于郑青龙而言,这是一个沉甸甸的开始,因为他接手的是一个潜江市市级贫困村的“烂摊子”——当时的郑家湖村村级债务高筑,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最要命的是人心涣散,“干部干,群众看”成了常态。

郑青龙深知,土地是村里最大的资源,只有让土地“转”起来,经济才能“活”起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顶着烈日酷暑,用脚步丈量全村的每一寸土地,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万亩土地的确权工作,还引入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对全村田地进行全面平整。同时,他在田间地头召开“板凳会议”,耐心倾听村民的声音,巧妙调解矛盾纠纷。面对无人认领的30多亩“和尚田”,他自掏腰包,以一元一平方米的价格流转承包。然而,正是这30亩“和尚田”,成了郑青龙产业破局的“试验田”。他先是试养螃蟹,当年就赚了两、三万。随着潜江市大力推广小龙虾养殖,他敏锐地选择转向,动员7户村民合作,得到的答复却出奇一致:“你先做,成了,我们再跟着搞。”

郑青龙再次先行蹚路,他白天泡在水里挖虾沟,晚上回家查资料学技术,把36亩螃蟹田改造成了小龙虾田。那年夏天,郑青龙的虾田起虾了,亩产远超预期,拉虾的货车刚开走,村民们就围着郑青龙要跟他一起干。养殖小龙虾首战告捷,村民纷纷加入,郑青龙顺势成立“潜江市肩并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党员带头+农户联动”机制,28名党员结对帮扶,提供技术、对接市场,带动村民共富。郑家湖村党支部副书记皮定学告诉记者,在郑青龙的带动下,全村 “虾稻共作”面积已达6500亩,年创产值5000万元,亩均增收6000元至8000元。

郑青龙没有满足于单一产业。他把目光转向开辟采摘园,冬季种草莓增加收入;种植洪山菜苔,通过订单方式销往北京、长沙。今年,郑青龙又引进水蛭立体养殖项目,推开产业多元化的“第二扇门”。记者看到两个大棚立体养殖池里,水蛭正在自由自在地游动着。潜江市水蛭产销协会会长邹开峰告诉记者,项目之所以落户郑家湖村,是因为这里拥有养殖水蛭的良好条件,再通过工厂化恒温养殖模式,一个4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年产值可达300万元。

目前,郑家湖村已建成两个水蛭养殖大棚,还有四个正在建设中。水蛭市场价格高达每公斤170元,有望成为郑家湖村又一个产业增长点。

除了发展产业,郑青龙还致力于改善村容村貌。郑青龙引导村民主动拆除猪圈、牛圈、旱厕,种植庭院绿化树,修建家庭小花园;推动民房荆楚风格改造,建设口袋公园、乡村大舞台等设施,打造出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水清岸绿景美的田园风光。依托村内“天下第一台”章华台,郑青龙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力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产业,郑家湖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试点村”等荣誉。村民郑皓月说:“村里现在变化蛮大,我们原来羡慕城里人,现在城里人羡慕我们。”

2025年5月,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手捧“全国劳动模范”证书,郑青龙心潮澎湃。郑青龙告诉记者,将永葆军人本色,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探索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领郑家湖村村民描绘更加绚烂的幸福图景。

记   者 | 胡   玲

通讯员 | 杜少华  袁梦莹

编   辑 | 祝莎莎  马静

编   审 | 仇红月

监   制 | 肖   鹏

动态新闻
退伍不褪色 全国劳模郑青龙的乡村振兴答卷
在潜江市龙湾镇,有这样一位乡村振兴“领头雁”, 他创造性地推行“三转模式”——土地转活、产业转型、动能转换,以土地流转为支点,撬动6500亩沉睡资源,构建起“虾稻共生+订
90后夫妻与一座荒山的“双向奔赴”
现如今,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是越来越多,在黄冈市红安县就有一对90后小夫妻,他们扎根乡村,通过7年的努力,将曾经无人问津的荒山打造成了乡村旅游的网红打卡地。 中午时分,在黄
咸宁近郊解锁了一片“策马奔腾”的快乐地
在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紫潭村,一片废弃10年、坑洼不平的除土场,在今年这个夏天被奔腾的马蹄声唤醒。由陕西人董仲军投资的赤兔马休闲牧场不仅为咸宁市民解锁了策马奔腾的休
既要又要!宜都这个村巧向土地要效益
当村里涌进一波又一波游客, 当线上新增一个又一个订单, 六里冲村关于咋样向土地要效益的解法逐渐清晰。 既要出力气,又要动脑子; 既要种得好,又要卖得俏。 秉持着既要又要
黄冈团风:“三轮车书记”童春安的乡村振兴路
黄冈市团风县淋山河镇宋岩村党支部书记童春安,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三轮车书记”。他经常骑着电动三轮车穿梭在田间地头,带领村民们通过发展茶叶、黄桃等特色产业,实现产业

    退伍不褪色 全国劳模郑青龙的乡村振兴答卷

    谈红:从“蛇王”到“鳝王”的逆袭路

    90后夫妻与一座荒山的“双向奔赴”

    咸宁近郊解锁了一片“策马奔腾”的快乐地

    既要又要!宜都这个村巧向土地要效益

    黄冈团风:“三轮车书记”童春安的乡村振兴路

    宜昌长阳:青春“网”事 00后网格员的山乡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