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江市龙湾镇,有这样一位乡村振兴“领头雁”, 他创造性地推行“三转模式”——土地转活、产业转型、动能转换,以土地流转为支点,撬动6500亩沉睡资源,构建起“虾稻共生+订单农业+水蛭特色养殖”产业矩阵,将曾经负债累累的郑家湖村锻造成为江汉平原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全村人均收入3.8万元,村集体收入超50万元。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潜江市龙湾镇郑家湖村党支部书记郑青龙。
骄阳似火,炙烤着江汉平原,而潜江市龙湾镇郑家湖村的6500亩虾稻田却翻涌着清凉的绿浪。稻浪间,郑家湖村党支部书记郑青龙挽着裤子,站在田里,正在察看水稻和小龙虾的生长情况,脸上不时浮现出满意的笑容。这位从军营走出的“稻田指挥官”,用十八年光阴将一片涝洼地改造成乡村振兴的“样板田”,每年创造着数千万元的产值。不远处,4组村民郑继成穿着下水衣,弯腰在稻田边起虾。说起“稻虾共作”模式,他语气里满是兴奋,连连后悔没有早点跟着郑书记干。
回首往昔,谁能想到郑家湖村这片如今“遍地生金”的虾稻田,曾是人人避之不及的低湖田。改变这一切的,正是郑家湖村党支部书记郑青龙。 2000年,退伍后的郑青龙在外地从事水果批发生意,年收入颇为可观。然而,乡亲们当年送他参军的恩情,他始终铭记于心。2008年,他毅然还乡,决心反哺家乡。对于郑青龙而言,这是一个沉甸甸的开始,因为他接手的是一个潜江市市级贫困村的“烂摊子”——当时的郑家湖村村级债务高筑,基础设施几乎为零,最要命的是人心涣散,“干部干,群众看”成了常态。
郑青龙深知,土地是村里最大的资源,只有让土地“转”起来,经济才能“活”起来。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顶着烈日酷暑,用脚步丈量全村的每一寸土地,仅仅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万亩土地的确权工作,还引入国土综合整治项目,对全村田地进行全面平整。同时,他在田间地头召开“板凳会议”,耐心倾听村民的声音,巧妙调解矛盾纠纷。面对无人认领的30多亩“和尚田”,他自掏腰包,以一元一平方米的价格流转承包。然而,正是这30亩“和尚田”,成了郑青龙产业破局的“试验田”。他先是试养螃蟹,当年就赚了两、三万。随着潜江市大力推广小龙虾养殖,他敏锐地选择转向,动员7户村民合作,得到的答复却出奇一致:“你先做,成了,我们再跟着搞。”
郑青龙再次先行蹚路,他白天泡在水里挖虾沟,晚上回家查资料学技术,把36亩螃蟹田改造成了小龙虾田。那年夏天,郑青龙的虾田起虾了,亩产远超预期,拉虾的货车刚开走,村民们就围着郑青龙要跟他一起干。养殖小龙虾首战告捷,村民纷纷加入,郑青龙顺势成立“潜江市肩并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建立“党员带头+农户联动”机制,28名党员结对帮扶,提供技术、对接市场,带动村民共富。郑家湖村党支部副书记皮定学告诉记者,在郑青龙的带动下,全村 “虾稻共作”面积已达6500亩,年创产值5000万元,亩均增收6000元至8000元。
郑青龙没有满足于单一产业。他把目光转向开辟采摘园,冬季种草莓增加收入;种植洪山菜苔,通过订单方式销往北京、长沙。今年,郑青龙又引进水蛭立体养殖项目,推开产业多元化的“第二扇门”。记者看到两个大棚立体养殖池里,水蛭正在自由自在地游动着。潜江市水蛭产销协会会长邹开峰告诉记者,项目之所以落户郑家湖村,是因为这里拥有养殖水蛭的良好条件,再通过工厂化恒温养殖模式,一个400平方米的养殖大棚,年产值可达300万元。
目前,郑家湖村已建成两个水蛭养殖大棚,还有四个正在建设中。水蛭市场价格高达每公斤170元,有望成为郑家湖村又一个产业增长点。
除了发展产业,郑青龙还致力于改善村容村貌。郑青龙引导村民主动拆除猪圈、牛圈、旱厕,种植庭院绿化树,修建家庭小花园;推动民房荆楚风格改造,建设口袋公园、乡村大舞台等设施,打造出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水清岸绿景美的田园风光。依托村内“天下第一台”章华台,郑青龙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着力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培育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产业,郑家湖村先后获评“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湖北省产业融合发展示范试点村”等荣誉。村民郑皓月说:“村里现在变化蛮大,我们原来羡慕城里人,现在城里人羡慕我们。”
2025年5月,站在人民大会堂的领奖台上,手捧“全国劳动模范”证书,郑青龙心潮澎湃。郑青龙告诉记者,将永葆军人本色,以党建为引领,持续探索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带领郑家湖村村民描绘更加绚烂的幸福图景。
记 者 | 胡 玲
通讯员 | 杜少华 袁梦莹
编 辑 | 祝莎莎 马静
编 审 | 仇红月
监 制 | 肖 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