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紫潭村,一片废弃10年、坑洼不平的除土场,在今年这个夏天被奔腾的马蹄声唤醒。由陕西人董仲军投资的“赤兔马休闲牧场”不仅为咸宁市民解锁了“策马奔腾”的休闲新体验,牧场规划的26公里生态野骑线路,更像一条纽带,将闲置土地、村民就业与乡村旅游的新机遇紧紧相连,为紫潭村注入发展新动能。
晨光初现,位于咸宁市咸安区官埠桥镇紫潭村的赤兔马牧场里已传出一阵水柱冲刷地面的声音。牧场马工牛超清理完马厩的马粪,开始给马喂草料。两小时后,11匹骏马将载着已预约的游客踏上26公里生态野骑道,开启这一天的首场“早鸟奔腾”。
牛超照料的这些马匹,都来自遥远的北方。而将它们带到紫潭村的,正是牧场的创始人董仲军。这个80后的陕西汉子,与咸宁的缘分不浅,不仅是咸宁的女婿,更是这片蕴藏商机土地上的耕耘人。
董仲军从小就喜欢骑马,曾在新疆和内蒙古体验骑马的乐趣,去年在武汉开了一个马场。他发现咸宁没有马场,便决定在此再开一家。他花了近10天时间考察咸宁各地,最终选中了紫潭村。
紫潭村这片废弃十年的环湖北路除土场,在旁人眼中如同“鸡肋”,却深深吸引了董仲军。尽管坑洼荒芜,但其紧邻横沟河、周边林地环绕的天然条件,正是打造生态野骑线路的理想之地。董仲军立即联系村委会。得益于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从洽谈到完成所有手续仅用了十几天时间。
高效的落地效率,体现了当地政府对新兴业态的支持与期待。手续完备后,施工队伍迅速进场填沟整地、搭建马棚。经过两个多月紧张施工,赤兔马休闲牧场于7月中旬正式迎客。为保障最佳骑行体验,首批引进的11匹马均经董仲军精挑细选——6匹来自新疆,5匹来自内蒙古,分别是伊犁改良马和蒙古改良马。选马标准严格:颜值高、健康状态好、训练稳定、指令清晰,确保安全可控。
这些来自新疆和内蒙古的骏马,很快成了牧场的“明星”。董仲军给每匹马都起了名字,其中一匹曾在新疆千人马术比赛中获得一等奖的骏马,备受游客青睐。“马厩配备遮阳网、电蚊香、通风、降温设备,让马儿住得舒服。”董仲军为了让这些北方来的“客人”适应南方的气候,在管理上格外用心。
为避开暑热天气,牧场推出早晚两场骑行:清晨“早鸟场”踏露而行,傍晚“夕阳场”追风逐日。即便如此,过去两个周末仍涌来大批未预约的游客,11匹马供不应求。马场的热度迅速辐射至新的产业链,河道旁丰茂的野草让董仲军萌生新计划,他开始向村民收购青草,为村民开辟增收新渠道。他估算,村民一天割草数百斤,即可增收一二百元。
更猛烈的“冲击波”来自市场端,牧场周边的际华园滑雪场、咸安萝卜小镇、九宫山等景区纷纷伸出橄榄枝。董仲军心中正酝酿“马场+”的发展模式。他计划进一步完善场地设施,如在竹林中打造小桥流水、吊篮秋千等休憩点,增设茶饮、自助烧烤服务。同时探索与周边景区合作,实现项目多元化,例如与滑雪场组合“上午骑马、下午滑雪”的一日游套餐。
而对紫潭村而言,马场的落地也点燃了村子盘活闲置资产的“火种”。紫潭村党总支部书记皮日武看准马场“全市唯一”的稀缺性,火速拓宽5.5米道路,更以马场为轴心开始布局农旅融合——盘活50套闲置农房改民宿,规划大洲湖300亩采摘园。皮日武站在正在施工的村口道路旁,眼里满是对未来的憧憬,他期望以此契机发展乡村旅游,带动村庄发展和村民收入增长。
当“马背上的快乐”为紫潭村描绘出一幅乡村旅游新图景时,董仲军的蓝图早已越过眼前的26公里野骑线,他正计划打造一个占地六、七十亩的大型环形跑道,让更多人体验策马奔腾的极致快乐。随着9月初新一批马匹的到来,这个藏在咸宁近郊的牧场,必将为紫潭村带来更多新的可能。董仲军:“咱们这一块以后就不单单是我这一个马场了,会有更多的好项目推出来。希望我们这点‘星星之火’,将来会形成燎原之势。”
记者:方楚楚
通讯员:杜双 李婷婷
编辑:马静 王芳
编审:仇红月
监制: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