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深秋,
在参与并助燃了一场深山里的“消费热潮”后,
一颗名叫“初小田”的牛轧糖决定
到宜昌市点军区牛扎坪村安家落户。
下乡几个月,
打扮新潮的她适应了村里的水土吗?
如愿觅得了诗和远方吗?
还能制造更多“金”喜吗?
一同走进牛轧糖的“乡甜”时光。
去年,在糕点行业打拼多年的唐龙寒从武汉迁居到了位于宜昌市点军区的牛扎坪村。这里既不是他的家乡,也不是他曾奋战过的地方,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选择到这里来开辟事业的“第二战场”。
“首先是看中了牛扎坪的地理优势,从这里到宜昌CBD只要16分钟。离市内这么近,游客来玩就很方便。第二个,这个地方风景非常美,站在村里的很多个山头都可以直接看到宜昌、看到长江、看到葛洲坝,这种绿水青山的环境让人心旷神怡。”
临城、临江、临坝的牛扎坪村素有“坝上第一村”之称,坐拥川东鄂西最大的花木交易中心“宜昌花木城”和76家农家乐组成的美食集群这一“引流神器”,牛扎坪用十年光景绘就了一幅“两山转化”的繁荣画卷,农旅融合发展得如火如荼。
村里产业旺、人气旺,年轻人多、在山间跳跃的创意也很多。相中了这片文创热土,一直怀有“田园梦”的唐龙寒注册了商标“初小田”,决定为牛扎坪村量身打造一款专属甜品。
“‘初小田’的使命,就是专门为村里打造文旅产品。过去我在武汉做的是食品工厂,生产面包、蛋糕,所以一直在琢磨,来到牛扎坪村我们做一个怎样的甜品既带动当地的农产品,又结合我自己的业务线,还比较小众能做出‘差异化’。后来就想到了,牛扎坪&牛轧糖,这里面蕴藏着一种宿命,是很妙的缘分。”
牛扎坪村农家乐多,而鄂西地区的餐桌大多口味偏重、风味浓烈,正需要“牛轧糖”这样的休闲零嘴进行“轻重调和”——综合考虑村里的消费场景和市场空白后,唐龙寒相信这颗名叫“初小田”的牛轧糖一定能成为牛扎坪村的“理想周边”和“特供手办”。
“这是去年在菊花展上卖爆的牛轧糖礼盒,单盒有很多种口味,包装营造的就是归园田居的感觉,上面背景照片是我站在山顶上拍的,就是标准的青山绿水。”
2024年11月,为期一个月的宜昌第三十九届菊花展首次在牛扎坪村盛大举办,以甜品供应商的角色参展的唐龙寒成了现场最大的“赢家”,展期还未过半他的4万份“初小田”牛轧糖就已售罄。对于这样始料未及的“乡甜初体验”,唐龙寒感到惊喜万分。
“其实我当时没有预设一定要卖出多少,只卖四千份甚至四百份我也愿意,但是没想到宜昌市场的消费能力和审美水平以及大家接受新鲜事物的开放程度大大高出我的预期,这体现的就是一种消费升级。”
“牛轧糖”与“牛扎坪”碰撞出的热烈火花,彻底点燃了唐龙寒在山野间创业、圆梦的热情,他想沉浸式地在村里做一点有意思更有意义的事情。
镶嵌于峡江间的牛扎坪村山高石多,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时期用于大江截流的石头就取自村里。村口有一幢闲置的小楼,是过去给采石车过磅的地方。去年进村时,唐龙寒对这间有着“年代滤镜”和开阔视野的山村老屋一见钟情,决定把自己“有点甜”更“有点田”的诗与远方于此处安放。
“这一栋房子比我的年龄还大,我85年的,它的房产证上写的是82年。当时我们来看场地时里面还有蝙蝠,草比人还高,闲置了几十年。现在我们一点一点把它打造出来,这样沉睡的土地盘活了,我们企业也拥有了一个十分中意的空间。”
目前,这间闲置多年的老屋正被唐龙寒团队施以“变身魔术”。今年七月,重生的它将以“初小田乡村振兴体验馆”的身份惊艳亮相。东南亚风格的建筑、能看到一颗牛轧糖诞生过程的观光工厂、种植着牛轧糖生产原料的科普田园,这些“上新”的风景未来都将成为牛扎坪村三产融合的“新质生产力”。
“这片区域被分成了10小块,打算种10个品种的花生,在这方小小的科普园里游客们能刷新对花生的认知,从最常见的四粒花生到黑花生再到‘贵族’水果花生,原来花生的世界这么丰富。亲近土地的同时还涨了见识,你瞧,到牛扎坪来确实有好事‘花生’!”
对牛扎坪之旅满怀期待的唐龙寒
窑烤面包,是“初小田乡村振兴体验馆”今后的主营板块之一,也是牛扎坪村的消费新引擎,不久前才刚刚完工的烘烤土窑被做成了一头“点赞牛”的造型。今后,“牛元素”将充分融入唐龙寒的产品设计和形象包装。他真诚地说,来到牛扎坪村自己想作的不仅是“撒糖专业户”,更是“乡建创意人”。
“过去牛扎坪是个采石场,现在是做文创的富矿。不论是产品还是文化,可挖掘的内容有很多。大坝文化、农耕文化、‘两山理论’,都可以成为灵感的源泉。将它们揉进产品开发,肯定不会是冰冷的、僵硬的。其实‘牛’是很好做文章的,它既可以是酷炫厉害的形象,也可以是憨厚可爱的模样,可塑性很强,我们可以天马行空。”
当一颗灵感涌现、活力四射的“牛轧糖”决定安家“牛扎坪”,绿水青山孕育出的创富故事将变得更加甜蜜精彩。
牛扎坪村村委会主任 闫琼:“乡村振兴有文化振兴有人才振兴,年轻人和‘新牛扎坪人’的到来才能让老山村发新枝。如果只是我们自己闭门造车,很容易故步自封。要有新鲜血液的注入,要有前进的脚步,才能引领我们思想观念实时更新。”
记 者 | 郭蜜蜜
通讯员 | 张洪詹 文 琦
编 辑 | 梁媛梦 王婧娴(实习生)
编 审 | 陈 雯
监 制 | 赵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