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筑老板到深山“鸡司令”,漆建平、邱凤娇夫妇用12年光阴在团风县上巴河镇凤凰琴村的荒坡上书写了致富传奇。他们率先实施全程无抗养殖技术,鸡蛋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打造的"富吉缘"品牌鸡蛋不仅直供香港市场,更以“智慧养殖+云端管理”新模式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增收。
在团风县上巴河镇凤凰琴村,有一处隐秘的山坡,几栋温室暖棚鸡舍错落分布其中。这里便是漆建平、邱凤娇夫妻经营的“富缘”家庭农场。漆建平不无得意地说:“如今,农场规模宏大,存栏蛋鸡达30万只,自己每天都要通过监控对农场进行多次巡查。”
站在坡地高处,凤凰琴村村委会副主任马映红指着眼前这片现代化的养鸡场,颇有些感叹。曾经的荒地能变身现代化养鸡场,还吸纳了19户村民就业增收,这一切都离不开漆建平夫妻的辛勤付出。
漆建平、邱凤娇都是土生土长的团风人。15岁那年,漆建平离家外出闯荡,后来在甘肃从事建筑行业,成为一家装饰公司的负责人。
2013年,漆建平回乡,看到村里荒芜的闲置山地,心中创业的火苗悄悄燃起。妻子邱凤娇回忆说,当时恰逢国家出台了各项惠农政策,本就是出身农村的夫妻俩一拍即合,决定返乡创业。
起初,漆建平只是承包了60亩荒地打造苗圃基地,尽管各类苗木长势喜人,可考虑到苗木基地吸纳劳动力太有限,仅仅只能带动3-5人就业时,漆建平陷入了迷茫。
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次外出考察,养鸡行业进入了漆建平的视野。“这里山清水秀,镇里鸡场虽多,但普遍采用的是传统养殖模式。”于是,夫妻俩决定利用自身优势,结合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一口气承包荒山200亩建鸡舍。
漆建平带着“要干就干到顶尖”的执念,把过去在建筑工地上积累的那套标准化管理模式搬进了养殖场。他常说:“盖楼要拿鲁班奖,养鸡也得立标杆。”于是,富缘养鸡场从创立之初,就采取了124标准化养鸡模式,漆建平更是跑遍全国各地筛选购置了最新款的全自动鸡舍。
为了能养出一只好鸡,漆建平从零开始学习,除去自学养鸡知识,他还经常参加各种培训班,慢慢地从“门外汉”化身为“养鸡达人”。
记者在养鸡场实验室看到,漆建平正戴着老花镜,拿着检测仪器检查饲料,每一份饲料他都亲自检测留档。他还坚持全程无抗养殖,摒弃抗生素的使用,选用黄芪等中药添加到饲料中,不仅提升了鸡蛋的品质和口感,更保障了鸡蛋的安全与健康。
在养鸡的进程中,漆建平舍得花重金购买新设备。记者走进加工车间,只见一台分拣机高效运转,一小时便能处理6万枚鸡蛋,不仅能轻松分类,更能精准地统一鸡蛋大小标准,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
办公室里的LED大屏上,全方位展示着养鸡场的各个环节。漆建平兴奋地指着大屏幕告诉记者,现在物联网+智能手机,坐在办公室就可以实时监控温度,饮水出水,饲喂等环节,比过去省时省力多了。
现代化的养鸡模式,提升了产能,也带动了更多的乡亲就业。在加工车间里,白湖岗村村民卢松明正在打包装箱。他高兴地说,这里打工工资高,环境好,大伙儿都愿意来这里做事。
创业之路恰似一场漫长而艰辛的马拉松。去年,农场成功打开香港市场,开始向香港供应鸡蛋。漆建平说,这不仅是市场对“富吉缘”鸡蛋品质的高度认可,更是他们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的有力证明。
如今,漆建平养殖场存栏量已从8万只增长到30万只,鸡蛋一天销售量3000-5000箱,还能帮周边养殖户销售鸡蛋。养殖模式也在持续迭代升级,年产值6000万元。
“过去带老乡搬砖,现在带村民养鸡。”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漆建平夫妻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书写了属于他们的辉煌篇章,也为乡村发展带来了希望 。
漆建平:以前只顾埋头苦干,现在还得抬头看路。明年,打算在养好鸡的同时,根据市场需求,对养殖场进行升级改造、继续扩大规模。
记者 | 胡玲
通讯员 | 邓义 周莎
编辑 | 祝莎莎 王芳
编审 | 仇红月
监制 | 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