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咸宁市咸安区樱花文化旅游活动期间,漫山遍野的野樱花与2200亩金色油菜花海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动人心魄的春日画卷。这场为期两周的春日盛宴,不仅吸引了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更通过文旅融合、产业创新,奏响乡村振兴的时代强音。从砍樱为柴到护樱成景,从“藏在深闺”到“霸屏热搜”,大幕山野樱花的逆袭密码,就藏在那漫山遍野的“+”号里。
随着气温升高,咸宁市咸安区大幕山的万株野樱花吸引游客闻香而来,踏春赏花。
咸安区副区长程文敏:“仲春时节,荆楚大地草木漫发。我们举行第三届咸安樱花文化旅游活动,就是要以花为媒,打好生态优势牌,走稳绿色发展路,精准抓实文旅消费撬动点,全力激活花海经济引爆点。”
位于咸安区大幕乡的大幕山,海拔965米,约10平方公里的杂木林中生长着近万株野生山樱花。这些自然馈赠的精灵,以其五瓣单层的素雅花形、白色至紫色的渐变花海,在仲春时节铺就出绵延不绝的生态长廊。山脚下,2200亩金色油菜花海与山樱遥相呼应,美不胜收。
咸宁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台办主任黄国华表示:“我们连续3年举办了樱花文旅活动,就是要以花为媒,以文会友,以旅兴业,擦亮东源樱花谷,激活赏花经济,变生态颜值为发展价值,把‘两山’理念在这里化作可触可感的幸福图景。”
家门口的柴山变成了景区,这在东源村村民心里,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以前,我们就在这个山上砍柴,没有这么多樱花,现在不得了,美山美景,都是旅游的人,真好!”东源村村民曾环枝告诉记者。
11年前,这份美景还曾藏在深山无人识,甚至有村民上山砍伐樱树当柴卖,用作腊肉熏制的烧柴。2014年起,咸安区每年拿出100万元补贴当地村民,用来保护天然林,野樱花群落列入其中。造林绿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一系列生态林业工程,让山上的野樱花开启重新“野蛮生长”的模式,大幕山樱花谷的命运也因此改变,野樱花日渐繁茂,一年比一年开得美艳,一批批游客慕名而来,靠山吃山的村民,也有了新的吃法。
大幕乡党委副书记吴智翀介绍说:“这几年,群众从以前的传统种植慢慢地转变为樱花旅游来做服务,把农产品变成商品进行售卖、开农家乐,或者利用闲置房开民宿,都在做这方面的探索。”
2023年,咸安区大幕乡万亩野樱成功上榜湖北“宝藏赏花地”推荐名单,越多越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创业。大幕乡石桥村村民陈洲洲返乡后将面包车改造成“后备箱咖啡馆”,活动当天一边出摊一边直播,向网友展示家乡山樱美景。而在白云山上,村民陈惠也选择回到家乡与家人们一起经营云顶人家民宿。
“首先我们从环境治理开始,让游客到我们大幕后有一个好的体验;第二个,我们也有意识地在风景比较好的地方打造一些景观节点,让游客在我们大不仅仅能欣赏樱花,还能露营、烧烤,观赏腊梅、红枫;第三个,我们也培育了一些民宿餐饮经营主体,更好地服务于游客。”大幕乡党委副书记吴智翀说道。
近年来,咸安区大力发展大幕乡樱花观光旅游,先后投入4800多万元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修建环山公路、游客集散中心、观景平台、景区牌楼和“太空舱”露营基地,打造精品旅游景点。在海拔 800 米的樱花营地,露营项目负责人陈建桥正指挥工作人员布置 “星空帐篷”。“我们在大幕山布置了30个点,每个点位大概可以容纳30个帐篷,都是可以移动的,游客可以在这里待足两天一夜。”他的规划里,未来还将引入滑翔伞、山地自行车等业态,形成 “赏花 + 露营 + 运动”的全产业链。
站在樱花观景台极目远眺,蜿蜒的山路如绸带缠绕山间,载满游客的摆渡车在花海中穿梭。从毁樱到护樱到赏樱,咸安区大幕乡实现了颜值向产值的转变,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记 者 | 方楚楚
通讯员 | 胡剑芳 李婷婷 胡晓莹
编 辑 | 曹 顺
编 审 | 许 蓓
监 制 | 赵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