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春时节,一盘腊肉炒藜蒿,是餐桌上独特的风味。在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乡澴西村,藜蒿正成为乡村产业振兴的“密码”。曾经的国家级贫困村,通过“村集体+农户+合作社”模式,组建孝感市三清藜蒿种植合作社,凭借过硬品质和广阔市场,带动全乡发展藜蒿种植1200多亩,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年产值高达3600万元,成功走出一条致富路。
早上九点,当记者驱车赶到孝感市孝南区卧龙乡澴西村时,700多座藜蒿大棚里热闹不已,只见田埂边货车排起长龙,大棚里收割的藜蒿堆积如山。孝感市三清藜蒿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三清自信地说,凭借20多年的销售经验,三清藜蒿遍布全省各地蔬菜交易市场和商超,几乎都是回头客。
大棚里,72岁的村民王四姑和她的“银发”姐妹们围坐在一起,熟练地摘叶、捆把、切根。“早上8点来,下午5点走。”她笑着告诉记者,一天干活有100块,还包2顿饭,六十七岁的人,上哪儿去过这么快活的日子呀!
这般热闹景象,让人难以想象多年前的澴西村曾是另一番光景。澴西村党支书记王秋平回忆道,当时澴西村戴着“国家级贫困村”的帽子,全村1300多人,人均耕地不足一亩,村集体账上常年趴着个位数,年轻人纷纷南下务工,村子毫无生机。
转机在2001年春天破土。这一年,村民李三清在江苏探亲时发现,当地藜蒿每斤售价高达8元,头脑灵活的李三清立刻意识到这是个可复制的商机。于是,他果断回乡抵押老屋贷款5万元,从江苏购回1万元藜蒿苗在自家5亩地扦插育苗,又移栽大田做试验,一亩藜蒿居然挣到了7000多元。
消息传开,这场由李三清发起的“绿色试验”,如星星之火,迅速呈燎原之势。2016年,在孝南区卧龙乡政府和农业局支持下,孝感市三清藜蒿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首批47户社员以土地入股。合作社推行“五统一”模式:统一种苗、统一技术、统一农资、统一品牌、统一销售,李三清还自创“保底收购+利润分红”机制,承诺每亩保底收入3000元。到2018年,三清藜蒿亩产可达5000—8000斤,种植面积扩展至500亩。
三清合作社的藜蒿,是白蒿中的佼佼者,茎杆如白玉般鲜嫩洁白,口感清新爽口,凭借过硬品质和良好信誉,在市场上一路畅销。2018年,荣获省农业农村厅颁发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称号。2019年,澴西村靠着小小藜蒿成功脱贫。
2020年,卧龙乡政府牵头,将藜蒿定为澴西村“一村一品”。政府三年间整合300万元资金,贯通5公里产业路,种植基地通电通水,澴西村的藜蒿种植面积迅速扩大,一举达到1200亩,亩平收入1-3万元,产值过3600万元。
浑身是宝的藜蒿不仅叩开了澴西村的致富大门,还带富了卧龙乡其他的村庄。在长湖村,记者遇到正要去澴西村藜蒿交易市场卖藜蒿的雷桂平。一说起藜蒿,老人很激动,他说藜蒿就是他家的小金条,一年收3茬蒿子,能赚十几万元。
如今,老农人遇上新农人,藜蒿产业发新枝。去年8月,90后“蒿二代”李志刚返乡后,为三清合作社装上了“数字引擎”。他引进的自动化分拣线,鲜嫩的藜蒿经过16道精细工序后,摇身变为100克的精品包装,进军盒马生鲜、叮咚买菜等各大电商平台,让藜蒿的身价翻了三倍。李志刚说,现代农业需要年轻人,更需要不断地创新发展。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从国家级贫困村到全乡产业明星村,从零产值到年产值3600万元,澴西村人用24年时间完成产业三级跳。他们用不懈的努力证明——早春的藜蒿不只是一道时令美味,更能带领澴西村人种出了美“蒿”生活。
记者 | 胡玲
通讯员 | 雷振林 陈培
编辑 | 娄嘉欣 王婧娴(实习生)
编审 | 涂丹
监制 | 赵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