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湖北产粮大市,枣阳市抢抓冬闲窗口期,坚持新建和改造并重,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粮田”变“良田”。
记者来到枣阳市七方镇周庄村是下午,村里田间地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作业如火如荼。周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大平守在正在改造的引水沟渠旁,与施工方讨论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进度情况。
“这是我们下游的主渠,主要灌溉一组、三组、四组的田。”周大平介绍说,“因为涉及到群众田边作业,所以现在农闲的时候才动工。改造之后,盖上板子,避免杂物、树枝堵塞,下游用水、灌溉更加方便。”
当挖机清理出沟渠中的淤泥和杂物后,工人们便将沟渠重新整修、改造,记者看到已经整改完毕的部分沟渠焕然一新。
据介绍,七方镇各村通常上半年种植小麦,待小麦收获后再种植水稻,期间也少量种植玉米等农作物。如今村里的小麦已种下,为了下一季水稻种植就能受益,所以,他们趁着农闲抓紧开展农田基础设施改造。
在沟渠改造的道路两侧,有不少村民驻足观看。今年75岁的四组村民周大成家中四亩地也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受益范围之中。他站在即将整改的田间作业道上告诉记者,村里在整改之前多次召开党员干部会与群众代表会,尽管改田没有补偿,但是村民们都一致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在村中落地。
“以前这个沟都淤平了,放水非常难。改了以后,放水就方便了。沟渠和田间作业道也改造了,种庄稼、收庄稼都方便,也便于机械操作。”
周大平告诉记者,所有改造工作都会在今年四月份完工。届时,村中四千二百七十余亩耕地都将享受到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好处。
枣阳市七方镇位于鄂北岗地,即襄阳市域内汉水东北岸的地区,其北接南阳盆地,南连江汉平原,处于南阳风口地带。这里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过境客水不足,蓄水能力差,被称为“旱包子”。“十年倒有九年旱,大旱不至便小旱”,对七方镇的农民而言,往年“看天收”是常事。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巩固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在七方镇,解决灌溉用水问题是头等大事。
在七方镇洪寨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已近尾声。在洪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洪海洋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已经完工并投入使用的新沟渠与田间作业道前,田中绿油油的小麦随着风微微摇曳。
洪海洋说:“已经完成了百分之八九十,整修了1个泵站、3口机井、渠道2843米,我们整个村四个组、320多户基本上全覆盖,老百姓都能够受益。”
在洪寨村四组,71岁的村民饶尚成在自家的田地前向记者介绍小麦的长势。他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自家田地的农业生产解决了“用水难”这一大问题。
“我家有14亩田,经过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后有了很大的变化。原来渠道没改的时候,放水难度非常大。我们这儿就是缺水,渠道改好了、道路硬化了以后,用水方便多了。渠道顺畅了,水有保障了,那我们田里的收入肯定能提高。”
田成方、林成网、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枣阳市七方镇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了农田沟渠、道路,提升了耕地质量,强化了设施管护,彻底解决了一部分农田“旱不能灌、涝不能排”的局面,增产增收有了保障。
枣阳市七方镇人大副主席马福刚:“我们七方镇地处鄂北岗地,过去缺水严重,种粮主要‘靠天收’。近年来,我镇坚持新建和改造并重,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推进,灌溉渠道、堰塘蓄水等基础设施短板逐渐被补齐,有效解决了农业灌溉难题。”
部分图片由枣阳市农业农村局与枣阳市融媒体中心提供
记 者 | 傅月昊
通讯员 | 谢远道
编 辑 | 刘文畅 王芳
编 审 | 许 蓓
监 制 | 赵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