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和植物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依赖关系能有效帮助生态系统实现自然平衡,如何让野生动植物得到更好的保护,一直是全省林业系统自然资源管护工作的重点之一。在湖北不少地方的自然保护区,近年来人类保护、研究、繁育野生动植物,并与它们共存、共处的生动故事正在不断上演。
张国锋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通过巡护经验,在野生动物可能出没的位置设置并调试红外相机,并定期对设备进行回收,尽可能多地获取野生动物监测基底数据,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
张国锋介绍,后河保护区2011年开始布设红外相机对林麝进行监测,当时仅10%左右的相机能捕捉到它们的“倩影”,如今通过不断调整和增设监测点位,这个数字已升至70%。
除了对区域内野生动物进行监测和保护,开展重点野生植物繁育研究,也是后河保护区科研人员的一项重要课题。在保护区内的一处试验基地,科研人员程玉芬正仔细检查几种“不起眼”的植物。
程玉芬介绍,科研人员每年都会针对保护区内不同的植物类群开展调查和监测,一旦发现受到人为干扰、破坏,甚至是已经濒危的物种,他们就会开展专项保护行动,通过人工繁育种苗、野外回归等方式扩大种群数量。
2023年,武陵山(湖北)野生动植物标本馆在宜昌五峰正式开门迎客。馆内汇聚野生动植物标本5万余件,均为后河保护区的典型物种,这些典型物种都是由保护区工作人员在较长时间内在野外采集而来。动植物标本丰富多样,野生动植物标本馆不仅成为当地重要的自然科普基地,也成为后河保护区丰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见证者”。
大老岭和后河两个自然保护区所在的宜昌市,林地面积达141.4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9.67%。近年来,宜昌市林业系统以林长制为引领,规范确立“林长制+生态司法”联动协作机制,并在全省率先推行林长制“一长两员”网格化管理,打造智能高效林业云平台,守牢林业生态安全底线。
2024年,湖北林业部门持续强化林地、森林、草地、湿地以及野生动植物等保护管理,全省9616万亩天然林和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涉林违法案件总量持续下降,越冬水鸟种群数量是2016年同期的4.2倍,麋鹿、江豚、金丝猴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数量持续增长;持续锚定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省自然保护地体系框架基本形成;持续开展森林防火“十大行动”,实现较大以上森林火灾“零发生”、人员“零伤亡”。通过实施资源管护提能行动,全面筑牢林业生态安全底线,实现林业资源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记者 李骏禹 段晋涛 马飞 通讯员 杨光明 甘露 宗宇 编辑 舒畅 曹顺 编审 陈青 监制 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