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云南回到家乡恩施,
她追随父亲的脚步在田垄间挥洒汗水;
与伙伴一起为玉米种业奋斗,
她用行动诠释育种人的使命。
她就是湖北金玉汇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
95后女孩王培尧,
在她的眼中,
每一粒玉米都有鲜活的生命。
九月金风送爽,正是玉米采收时。在位于恩施市三岔镇阳天坪村的湖北金玉汇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玉米新品种抗病性鉴定试验基地里,王培尧正与团队的小伙伴一起检查试验玉米的抗病情况。
王培尧步履匆匆,在一块块试验田间穿梭。走进玉米新品种种植试验展示地,王培尧终于停下了脚步。掰下几颗成熟的玉米拿在手中,她的脸上溢满掩不住的笑。“这片展示地是4月10日种下的,现在终于可以看到成果了。”
王培尧是一个地地道道的95后女孩,从云南财经大学金融学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却一头扎进了玉米试验田里,和农民、玉米打起了交道。而王培尧与玉米育种的缘分,是和父亲一起在田间结下的。
“我爸爸对我的影响还是蛮大的,他从事玉米育种三十多年,培育了很多适合山区老百姓种植的玉米品种。我从小就一直跟着他往玉米地里钻,跟农民打交道。”
从小的耳濡目染促使王培尧下定决心要接过父亲的“接力棒”,与父亲一样为种子而奋斗。这不仅仅是因为父亲多年的心血需要接续,更是因为她深知种业的发展与农民的收获息息相关。
“做种业需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找到适合当地种植,并且能给农民带来效益的新品种,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如果不去接棒,父辈留下的种业资源很可能就覆没了。所以,我就决定把我父亲的玉米育种接力棒接过来。”
王培尧告诉记者,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但种业的发展道阻且长,对于并非农学专业出身的王培尧来说,仅凭一腔热血还远远不够。好在王培尧有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他们一起将双腿扎进泥土里,只为选育出最合适的玉米品种。
“下田劳动对于我们育种人来说那是常态,玉米播种期我们天天泡在田里,参与整个玉米播种的流程。做种业如果不到田里,只在办公室空想,那肯定是育不出好种子的。我们现在主要是根据不同的地区的需求,针对性地选育品种,品种目标就是产量高、抗倒伏、抗病虫害、穗位适中。”
说起玉米种业的市场调研与选育工作,王培尧显得很是老练,而她的眼中仿佛有光。王培尧的父亲王业民看着女儿与伙伴们在试验田间忙碌的身影,这位投身种业三十多年的老农艺师心中的自豪溢于言表。“做科研、搞育种虽然高风险、高付出、低回报,但我们这个事业确实需要传承,她能够坚持在这个行业做下去,我感到很开心。”
创业四年,王培尧先后在湖北恩施和海南陵水建设了两个先进的育种基地,其中位于恩施市三岔镇的育种基地占地一百多亩,配套建有育种圃、品种鉴定区和新品种展示园、办公生活区、种子冷库。截至目前,公司已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植物新品种18个,在玉米抗高温和耐涝基因的筛选和鉴定方面取得突破,为选育优质、安全、高产、高效的玉米新品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我们选育出了金玉汇1号、金玉汇3号,还有宜单1628,都是适合在山区推广的玉米品种,适合平原地区则有鄂科玉2号、金汇101等。我们的梦想就是把最适合农户种植的品种选出来,帮助群众增产增收。”
脚踩泥土,背靠星光,王培尧总说自己是个幸运的女孩,但幸运的背后掩藏的是她为玉米育种挥洒的汗水与不懈的努力。稼穑蓬勃,梦想熠熠,在田野里奔跑的女孩,梦想着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人手中,真正为山区的玉米生产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湖北农村广播 记者:傅月昊 通讯员:李亚敏 李靖 编辑:王芳 编审:涂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