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湖北省荆州市监利,毕利霞的名字几乎家喻户晓。从2009年投身农业,到成立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推广机械化、探索智能化,毕利霞始终关心着一个问题:如何让农民多种粮、种好粮。如今的毕利霞,除了自种近3000亩水稻、年产300万斤粮食外,每年还为当地农户提供育秧、插秧、飞防、收割等社会化服务12万亩次,被乡亲们称为“女粮王”。那么,正在打造湖北首批智慧农场标杆的毕利霞有着怎样的稻香共富梦呢?
(监利市精华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毕利霞)
四时俱可喜,最好新秋时,处暑过后的江汉平原依旧绿意盎然。记者从武汉出发,乘坐大巴辗转五个多小时,终于抵达“全国水稻生产第一县”监利市的水稻核心产区之一——黄歇口镇。刚下车,一位脚踩高跟鞋,身着紫色职业套装的时尚女性就迎了上来,她就是毕利霞,和记者想象中衣着朴素、皮肤黝黑的“粮王”形象截然不同。几句简短寒暄,毕利霞热情地招呼记者去她的水稻基地做客。进入基地,放眼远眺,只见路两旁绿油油的稻田,错落有致,犹如一块绿色的地毯铺在大地上,田里的“鄂香2号”晚稻长势喜人。毕利霞开心地告诉记者一个好消息,今年合作社耕种管收面积突破12万亩次。
秧好收一半,苗好收七分。一块新平整的地块上,工人们正在搭建一座钢构大棚。毕利霞说,年初的冰冻灾害把基地的老式大棚全都压垮,灾后她改建了17座连栋大棚,还新建了这座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的新式智能育秧大棚,期望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天气对水稻生产带来的风险,建成后可为2万亩稻田提供秧苗。
百折不挠的毕利霞身上有很多亮眼的光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等,尤其是2017年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但毕利霞仍扎根基层,力求通过自己的发展,带动当地乡亲们走上致富路。毕利霞说:“我的步子迈得不是很大,但是我走得很稳。我觉得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我们这一拨人肩负了使命,就要不断地往前走,起到一个示范、带动、引领的作用。”
“请注意,您已进入监控区!”跟随毕利霞走进合作社大门,记者被空中突然飘来的一声警告语吓了一跳。毕利霞笑着说,现在整个基地都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能实时监测水稻的长势情况,真正实现了从会种田向“慧”种田的转变。
2023年,毕利霞引进数字农业管理系统和三位一体合作模式,将传统农业转向数字农业,打造了兴华智慧农场。毕利霞拿出手机,轻点操作App,输入数据,一台装载了华为无人操作系统的耕整机自动开出机库,沿着设计好的路线,进入田块开启翻耕作业。毕利霞说,农机安装自动操控系统后,仿佛装上了智慧大脑,干起农活省时省力还精准。毕利霞说,下半年她还将完善农场的智能化灌溉系统,让种地更加轻松。
站在一旁的监利市黄歇口镇宣传委员张祖凡接过话茬,他告诉记者,通过北斗导航、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构建可视化和数字化系统,毕利霞的兴华智慧农场实现水稻生产全过程智能化,已成为湖北智慧农场建设的标杆。
十五年的坚守,毕利霞的生活早已与脚下的这片稻田紧密相连。稻田四周,是毕利霞特意种植的各种樱花树、非洲菊、香茅草等观赏植物。太阳渐渐西沉,玫瑰金色的光芒铺撒在稻田上,微风轻拂,禾苗如浪。毕利霞迎着夕阳,微眯双眼,她说:“我几乎每天早晚都要来基地,稻田在我心里,就像一座美丽的公园。”
夜幕降临,太阳散去余热,月光下,伴着稻香,毕利霞和内荆河村的村民们围坐在一起,认真地讲解今年农场将要实行的保底加分红的新分配方案。内荆河村九组村民黄国林第一个签下同意书,性格直爽的黄国林快人快语:“她总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我把家里的70亩田交给她,既有流转费,还有分红拿,放心得很。”目前,兴华智慧农场入社农户已有145户,服务周边家庭农场、种粮大户和种养户400多户,通过实行农资优惠直供、粮食收储二次返利,每年可为农户节本增收300多万元。同时,与内荆河村、黄歇村实行“村社共建”,每年为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
夜凉如水时,村庄归于平静,毕利霞终于结束了一天的忙碌,闲不住的她又习惯性地到水稻基地溜了一圈。令毕利霞高兴的是00后的女儿夏帆前不久终于下定决心回乡接棒做一名“粮二代”,她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青年人回乡造梦。
寒来暑往,毕利霞犹如一株秧苗,根植大地,默默生长,只为与乡亲们一起共迎稻香共富的那一刻。
(来源:湖北农村广播 记者:胡玲 通讯员:廖桥 张祖凡 李紫阳 编辑:娄嘉欣 马静 编审:陈雯 监制:赵业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