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购买第一台农机种田到成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实现农机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多亩,咸宁市咸安区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阚文波用了 8 年时间。在这 8 年里,阚文波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与挑战,但他也收获了丰收的喜悦与创业成功的荣耀。
绿油油的水稻田,是夏日田园里的限定美景。在高温酷暑中,水稻进入旺盛生长期。在咸安区汀泗桥镇黄荆塘村的一片水稻田边,记者见到了和水稻一起接受高温“烤”验的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阚文波,他正在安排无人机机手对水稻田进行病虫害防治。
“昨天、前天都下雨,要搞病虫害防治了。现在都用无人机,根据订单、地块情况来搞。”
看着无人机升空,开始飞防,阚文波邀请记者到他的“农机大院”参观。
常言道:“犁耙水响好种粮。”记者在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看到,农机库里停满了各式各样的现代化农机具,有在地面上驰骋的“铁牛”,还有在空中悬停的“飞牛”…… 阚文波笑着说,过去那种牛耕人种的场景早已成为历史。
而阚文波从一台拖拉机、一台收割机开局、创业到获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他走过了8年的逆袭之路。
80后阚文波是土生土长的黄荆塘村人,打从记事起就看到父母吃尽种田的苦,翻地、插秧、植保、收割、晾晒、打谷……常常从清晨忙到深夜。和村里许多年轻人一样,中学毕业后阚文波走出农村,做起五金生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2016 年,咸安区进行了基本农田改造,小田并大田,还新修了机耕路,种植条件得到显著改善。然而,由于缺乏年轻劳动力,留守在村里的老人们望着优质的良田却无力耕种,只能干着急。乡亲们急切的呼声,让阚文波头脑一热,何不购买农机,为村民提供农机社会化服务?
“我就想着没人搞,那我就来搞。”
从产生想法到购买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收割机,阚文波仅仅用了一周的时间。然而,万事开头难,阚文波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之路走得并不顺利。
阚文波回忆说,最大的挑战是在为百姓提供服务过程中遇到的。刚开始,由于对机械操作不熟练,无法保证耕整地面的平整度,经常造成服务质量不达标,给村民道歉成了常态。
但是阚文波没有气馁,而是将困难期当成实习期。他找到咸安区农业农村局,虚心请教有经验的技术员和其他种植大户,无论是选种、播种、施肥,还是病虫害防治、农机作业,任何学习的机会他都不放过。
经过一年的摸索,新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终于走上正轨。阚文波也成了村中炙手可热的“明星”,请他服务的“档期”被排得满满当当。阚文波也有呼必应,但凡谁家有农事,只要言语一声,立刻出人出车。
“我种了十五、六亩水稻,打个电话就来了,基本上不需要我管,机械化节约了人工,产量也高,原来一亩最多收7-800斤,现在可以达到1200斤,提高的产量就是收益。”
村民万大祥告诉记者,从前“田没人种”,现在“地不够种”,这是阚文波带给黄荆塘村最大的变化。
决心做大做强的阚文波一发不可收拾,先后购买了70多台套农机,有“利器在身”的新民合作社发展更加迅速,迈出了最坚实的种粮道路。
“现在我们拖拉机、收割机、烘干机全部都装了北斗,有些设备还安装了无人驾驶系统。现在我们跟农户签合同,全程服务,收割以后,我们将稻子按市场价收回来,全产业链服务。”
阚文波认为,现代农业就是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从2017年开始,阚文波就动起了流转田地自己种地的心思。“2017年60亩,2018年260亩,2019年400亩……”阚文波告诉记者,前些年他经常开着车到乡间转悠,一旦发现哪里有抛荒、撂荒地,他就第一时间将地流转过来种上粮食。如今,阚文波个人流转土地1400亩,合作社社员耕种面积6000亩,社会化服务面积2万多亩,服务对象遍布咸安区马桥、向阳湖、官埠桥和赤壁市官塘驿等乡镇。
为了让每一粒粮食颗粒归仓,2020年,阚文波带领合作社社员,将村中一处废弃砖场盘活,改建成“农机大院”,并投入500万元,购买了一套集粮食烘干、仓储、加工于一体的设备。大院既是农机基地,又是一个粮食加工厂。不论是合作社社员还是个人种植户,都可以来这里“存”下土地和谷子,“取”出现金和大米。
2021年,阚文波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当记者问到他历经 8 年成功逆袭的缘由时,他掷地有声地回答:
“这多亏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一直在支持我们,政府将田地改造好,把基础设施建设好,我们这些种田人哪有不发展的道理呢?”
收获的季节即将来临,阚文波如同往常一样,每日忙碌于田地之间。新一季,“汀泗八月籼”大米也将与消费者见面,对于未来的“稻”路,阚文波信心十足。
来源:湖北农村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