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诗句,这也是黄冈市红安县杨敬宇的真实写照,从大山里走出去的杨敬宇,在外奋斗多年,退休后,他毅然回到家乡,照顾老人,创办茶场,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另一种湖北好儿女模样,那就是致富不忘本。
处理完茶场的工作,杨敬宇一空下来就会去看望一下村里的老人。这不,前几天,朋友给他带来了几包干蘑菇,想到住在附近的万奶奶平时舍不得吃穿,杨敬宇决定把这两包干蘑菇送到万奶奶家去。
说起杨敬宇,万奶奶是无限的感激。万奶奶的老伴去世了,子女在外地打工,长年不在家,收入也很微薄,两个孙子留在老家上学,看到万奶奶独自抚养两个孙子,杨敬宇很是心疼,主动承担起孩子上学的费用,为万奶奶减轻负担。而在红安县忍佳河镇,像万奶奶家这样,受到杨敬宇资助的家庭,还有了好几家。
黄冈市红安县忍佳河镇李继波:
他退休之后,还是忘不了我们这个家乡。就说有的老人子女都到外面去了,他每年过年过节的时候,都要把那些老人接到他这边来,就说原来不在家的时候,他回来之后都要去每家看一下,坐一下。
帮扶乡邻,这是杨敬宇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事情。以前,杨敬宇在外地工作,只能在逢年过节回老家慰问一下乡亲,看到乡亲们的日子过得不那么殷实,杨敬宇的心里总不是滋味。2014年,杨敬宇退休后,索性回到红安老家,办起了茶场,希望能带领乡亲过上好日子。
杨敬宇:
因为我是从这个地方走出去的,我们红安的一句土话,儿不嫌娘丑,狗不嫌家穷,想跟这些老百姓干点实实在在的事情。
有人说他是荣归故里,衣锦还乡,但杨敬宇却说,他这是落叶归根,他是大山里走出去的儿子,理应回到这片生他养他的大山里,而做出这样的选择,与父亲生前对他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
杨敬宇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已去世,但父亲生前的孜孜教诲,让他铭记于心。吃着百家饭长大的他,一直希望有一天能够回馈这些曾经帮助过他的乡亲。如今年过六十,杨敬宇的这种情感越来越强烈,他义无反顾地回乡办茶场,以实际行动回报乡邻,也希望以这种方式,教育他的下一代,就像当初父亲教他的那样。
从2014年开始创业,到选择已经三年了,这三年间,杨敬宇带领乡亲实现了收入翻番,让在家赋闲的人有了新的出路。
大山里走出的汉子,如今又回到了这座生他养他的大山,他希望用这种最独特的方式,去回馈这片土地和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不忘初心,继续前行,杨敬宇希望用自己剩下的人生,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从输血到造血,杨敬宇身体力行的写就了一篇湖北好儿女爱家乡、帮乡邻的故事,在这里为你点赞,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杨敬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