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利川市的毛坝镇开车出发,走过半个多小时的山路后,就到达了位于四溪村的教学点,这里有一位坚守了乡村教育38年的老教师周家成。
周老师今年63岁,原本已经退休,但山里的孩子舍不得他,家长们也离不开他,于是大伙又请他回到了讲台。四溪教学点辐射周边的三个村,条件也是6个教学点中最简陋的一个。
一个人守着35名大山里的孩子,一天要教几门课,但周老师一点都不觉得苦,看着这些孩子一个个成才,是他最骄傲的事情。不过,周老师一直有块心病——教学点的房屋太破旧了。
教学点的校舍建于1986年,由于年久失修,一到下雨的时候,就会到处漏雨。周老师一方面操心孩子们的教育,另一方面也担心孩子们的安全。
这群孩子在教学点读完二年级,就会到镇上的小学读书,到时候基础条件也会得到改善。不过,教学点没有图书室,学生们课外读书一直是个难题。
今年,毛坝小学将四溪教学点的情况向上面做了反映,校舍的重建也会展开。周老师希望能腾出一个地方,作为孩子们的图书室,这样,孩子们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老教师的心愿:学生读上更多好书
告别周老师后,我们又沿着山路,赶到了大山另一头的人头山教学点,这里学前班刚刚放学,二年级的孩子们正在教室里做作业。现在这里的共有33个孩子,学前班有20个,一个二年级13个。
考虑到人头山教学点的实际情况,今年学校为这里增派了一名教师,这也减轻了李老师的一些压力。我们注意到,人头山教学点旁边有一个陡坡,落差有近20米,下面就是乡亲们的茶园。这让李老师特别担心:“安全压力特别大,出不起问题。每天强调,不能到公路上。”
孩子们正是好动的年纪,不过为了他们的安全考虑,李老师不得不反复叮嘱,让他们在有限的区域内活动。说起来,李老师多少有点无奈。
看书,能让孩子们静下心来,安全也更有保障。这几年,李老师一直想着,能让孩子们课余有更多的书读,不过,乡村教学点条件有限,这个心愿一直没能实现。李老师说:“靠学校买书不现实,公共经费只有这一点,我的书口味不对,他们也不愿意读。”
现在,李老师除了自己准备课外书,还会让孩子们每人买两本书,互相交换着看。不过还会有新的问题,“有些孩子买了书,没带来,背着重了,山里的孩子不比街上的”。就是通过这样一些办法,李老师在努力帮孩子们积累知识。
毛坝小学共有6个教学点,服务着大山里的14个行政村。像周家成、李泽高几位老师,甘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坚守着这方乡村讲台,我们也要向他们表达深深的敬意!
山里娃的课外生活
下午两点半,毛坝小学人头山教学点二年级放学了,安大姐专程过来接儿子回家的。
这段时候正是采茶的大忙时节,很多乡亲在地里一忙就是一天。除了接自己的儿子,安大姐还要帮邻居把小孩带回去。
几分钟后,安大姐把杨峻熙交给了在茶场忙活的奶奶。杨峻熙的奶奶不好意思地跟我们说:“上午弄给他吃,去读书,我上坡摘茶,没空,就没送。”
在人头山村,大部分孩子都跟杨峻熙一样,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奶奶一边忙农活,一边照顾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安大姐的公公婆婆不在身边,所以她的丈夫外出打工,而她就在家照顾两个孩子。
安大姐的大儿子在镇上读书,周末才会回来。小儿子佳颖经常一个人玩耍,院子里一块简单的木板,就搭成了一个乒乓球台。
其实,安大姐也想给孩子多一点陪伴,不过自己的经济能力和时间有限,这也让她留下了很多遗憾,“冬天的时候陪他,经常看,这个季节没时间陪他看,课外书籍还是要陪他,有字不认识。”
说到图书,小佳颖很高兴地告诉我们,家里有很多,那都是哥哥留给他的。
大山深处 孩子渴望拥有课外读物
8岁的小佳颖,还分不清哪些是学习用的书,哪些是课外读的书。一本《小学生天地》,因为上面有各种图画,已经被他翻了无数遍。
山区的孩子,没有丰富的图书,但妈妈讲过的童话故事,还是给小佳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孩子的这个心愿,安大姐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也盼着教学点能给孩子多提供一点读书的机会。
安大姐说,自己能给两个孩子提供的条件不多。不过,只要孩子想学习,她一定会尽力满足。毕竟,孩子好好读书才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恩施州利川市毛坝镇人头山村 安金桃:我没对他们有特别什么期待,自己读书,好好学,学到哪里我送到哪里。
(记者 李磊杰 廖程帆 利川台 杨大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