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起农家乐 从早忙到晚
与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一年四季在农家,今天我们的记者晓聪是受到黄冈市蕲春县檀林镇一个小山村的村民邀请,到他那里去看看村子的变化。
见到田师傅时,他正在忙着做当地的特产:米菜粑,村里下午要举办“春耕文化摄影节”,趁着这个机会,田师傅就想多做点米菜粑来卖给游客。
为了多做些米菜粑,田师傅从前一天晚上三点多就开始忙活,以前这些毫不起眼的土货,如今可以拿来卖钱,这是以前田师傅想不到的,“过去这些东西都是吃的,现在搞旅游开发,有的游客就想要这个。”
田师傅以前是村里的屠夫,农闲时就帮乡亲屠宰,自从2015年雾云山村开始发展旅游,田师傅就把自家的房子改造了一番,搞起了农家乐,一楼吃饭,二楼三楼住宿。
田师傅家的地理位置比较好,透过窗户,可以看到美丽的梯田风光。雾云山村的这块梯田叫雷公岩梯田,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是湖北省保存下来最完整的梯田,总面积约300亩,分为310块小田,最高与最低落差达120米,空中俯瞰,十分壮观,游客们也是冲着这块原始的梯田而来,趁着现在客人不多,田师傅带着晓聪去溜达了一圈。
田师傅家有6亩梯田,因为山区温度低,一年只能种一季中稻,前半年的时间他们一般把田灌满水,采用牛耕的古老方式插秧,来供游客观赏。
时间接近中午,慢慢地客人多了起来,正说着,就有顾客光顾了。将客人安置好以后,田师傅又匆匆忙忙赶到厨房,他要和爱人一起准备中午客人的午饭。
土鸡汤、芥菜,米彩粑,这都是外地游客最爱吃的农家菜,也是李大姐最拿手的菜,忙得时候,李大姐夫妇还要请上两三个人搭把手,看着晓聪也跟着忙了半天,李大姐专门给晓聪蒸了一盘米菜粑,吃在口里就有春天的味道。
一会要端菜,一会要招呼客人,订单还在不断增加,田师傅显得有点手忙脚乱。一直忙到下午两点多,田师傅都没顾上吃饭,接下来,他还要把早上做好的米菜粑收拣好,准备下午售卖。
记者帮忙卖菜粑 土货俏得很!
其实在雾云山村,像田师傅这样的农家乐还有不少,每年的4月份到十月份,是农家乐最忙的时候,他们不仅要接待各地的游客,还会趁着旅游旺季,把自家的土特产兜售出去,为自己多添一份收入。
下午三点钟,在雾云山村村头举办的“春耕文化摄影节”正式开幕,乡亲们也早早地将自家各种各样地农产品摆出来售卖,田师傅也搬来了一箱米菜粑,无奈的是家里客人们太多,他只能拜托旁边地商户帮忙照看一下。
看着田师傅这么忙,都没时间卖米菜粑,晓聪就自告奋勇来接下这个“艰巨”地任务。
晓聪拿着米粑,问了一圈,竟然没一个人买,有点灰心了,不过想想田师傅不容易,鼓足勇气,晓聪又开始向游客推销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个小时地叫卖,米菜粑终于卖出去了一部分,不仅晓聪有收获,旁边的乡亲生意也不错,买艾草的乡亲就卖了两千多元。
下午五点钟,阳光依旧炽热,照在人身上火辣辣的,不过乡亲们的心情似乎不受影响,开心的跳着,玩着,这个小山村也因为游客的加入热闹极了。看到《垄上行》的记者来了,雾云山村的村书记也忍不住给我们推销起来,“我们这梯田特别漂亮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火把闹春耕日子更红火
以前的雾云山村可以说是又破又旧,是有名的特困村, 2014年3月,雾云山村的命运开始改变,村里祖辈流传下来的梯田成为了致富的法宝,这种原生态的种植模式成为吸引游客的金点子,2016年初,雾云山村干脆改名为“中国农耕文化摄影村”,用心不怕留客难,为了增加客源,村里可没少想办法,村里每年每年举办火把节。一声声烟花爆竹,点点“星”光照耀,平凡的小山村在这时候显得热闹极了,田师傅家的屋顶最适合观赏美景,早早的就被游客站满,田师傅也难得的抽出空来欣赏一下。
外面热闹非凡,厨房却是热火朝天,要说一天最忙碌的还属田师傅的爱人李大姐,这一天基本上就没出过厨房。
他们的一儿一女,儿子在外地打工,女儿还在上大学,即使农家乐生意忙得两个人都直不起腰,她也没想过要让孩子回来。
田师傅说,等儿子成了家,女儿毕了业,两口子就可以松口气了,晚上十一点多,李大姐还在准备明天的菜,田师傅也在忙着收拾屋子,一天下来,两个人连喝口水的功夫恨不得都得挤时间,不过想想一天的收入,他们觉得值了,那种感受用他们的话说就是累并快乐着。
编后:一天的忙碌,田师傅很疲惫,但是他说这种疲惫和往常种田不一样,这种累他是有回报的,而且像他这样的农户村子还有不少,村子里搞旅游,把整个经济都带活了,在这里我们也希望乡亲们以后的日子能够越过越红火。
(记者 马飞 王晓聪)
《垄上行》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