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团动态

关于我们

业务布局

云上垄上

采购信息

联系我们

当前位置:垄上传媒 > 集团动态

盘点:湖北那些快要消失的老行当


发布时间:2016-05-16

以前,在湖北农村,有很多老行当,像补锅啦,磨剪子啦等等。年轻人了解不多,但是老年人看着却倍感亲切。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扒一扒湖北那些快要消失的老行当。
1

瓦匠

在恩施,“布瓦”是建“吊脚楼”的必须品,“布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农民的房子是否住得舒适、舒心。因此,千百年来,“瓦匠”在当地是很走俏的职业。

“布瓦”是一种通俗叫法,其实就是建筑中所用的小青瓦,将圆柱状的瓦分成四片。

现状:现在的农民建房更多的使用了钢筋混凝土作材料,屋顶再不需要用“布瓦”遮盖。

“布瓦”作为一种传统技艺

淡出人们视线

已为时不远了

2

剃头匠

一把剪刀、推子、梳子、刮刀,上下兼顾,半会儿功夫就可以让一个大老爷们儿容光焕发,耳目一新。

在湖北竹溪县已有500多年历史的西关古街有一家老剃头铺,1943年由老剃头匠杨建发创办,是一间距今68年从未间断营业的传统剃头老店铺。

现状:现在一些旧的居民楼里面还有这些,大多还是几块钱。在物价疯涨的今天来说,也算是倒贴了……

现在的理发店的师傅

我们都不喊师傅了

他们都叫什么

Tony、Jim、Jack了.....

3

铁匠

打铁是一种原始的锻造工艺,盛行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前的湖北农村。这种工艺,虽然原始,但很实用;虽然简单,但并不易学。

打铁铺也称“铁匠炉”。铁器成品有与传统生产方式相配套的有农具,如犁、耙、锄、镐、镰等,也有部分生活用品,如菜刀、锅铲、刨刀、剪刀等,此外还有如门环、泡钉、门插等。

现状:现在需要啥工具都不兴打了,直接上街买买买。

都说人生有三苦

撑船打铁卖豆腐

年轻人也不愿意学了

4

篾匠

篾匠在中国是一门古老的职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很多篾制用品,但随着塑料制品的出现,篾制品几乎被淘汰。

竹制提篮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篾制品又有了一定的市场,篾制工艺品也很受人们的欢迎。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李家河乡的头庄坪村,在过去的百余年里,几乎男女老少都能用竹篾编织用具,是当地人的主要经济来源,而“篾匠村”因此成为这个村的一个品牌。

现状:就篾匠而言,适用范围仅局限于小城镇和农村,而且空间已越来越小。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

这门手艺将会失传

但篾制品真的更环保啊!

5

手工制香人

浠水现存的“艾隆兴号”制香作坊,也许是浠水有名的安息香的分支。安息香始创于1838年,有提神解乏、去秽除暑等功效,1938年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金奖。

春光明媚,浠水县清泉镇新铺村一排老式土屋前,竹席上摊晒的玫红染料鲜亮无比。这是乡间花朵所没有的艳色。

现状:一年下来,去掉成本等各种费用,制香人也就赚上近万元钱,现在正面临失传的状况。

那一抹玫红色如此艳丽

含着对各种祭祀场合敬意

千百年来留在人的记忆里

6

纤夫

 “妹妹你坐船头,哥哥在岸上走……”脍炙人口的歌曲《纤夫的爱》,MTV正是取景于巴东神农溪。大约从1500年前开始,这里就活跃着纤夫队伍,过去是拉来往的货船。

这些消失5年之久的三峡纤夫,最近重新回到人们视野。

现状:与过去不同的是,纤夫们如今不再拉货船,而是拉旅游观光船,也不再是赤身裸体了。

纤夫复出,

“亮瞎”了游客的双眼

但是他们已不再拉货了

7

货郎

货郎的历史,几乎是与封闭的经济和交通相伴的。现在,也只有在山区崎岖的羊肠小道上,还偶尔可以听到货郎缥缈的铃铛声。

浠水货郎

货郎担前后两头各挑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小木头箱子,里面放些绣花线、红头绳、发髻网、小扣子、雪花膏、猪胰子、小发卡、缝衣针和各色染料等日用小商品。深受农村妇女的喜爱。 

现状:交通渐渐便利,商品流通较快,货郎担已逐渐消失。

货郎,远去的生意,

传统与时代的碰撞。

走乡串村的身影已渐行渐远

8

弹匠

弹棉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旧时,农村有不少贫苦农民和工匠因生活所逼,整年在外地为人弹棉絮,俗称“弹棉郎”。过去女儿嫁妆的棉絮都是新棉所弹。一般人家也有用旧棉重新弹加工的。

随着一声声弦响、一片片花飞,最后把一堆棉花压成一条整整齐齐的被褥,仿佛就是一种魔术,让孩子们惊讶不已。而那时候的弹棉花工匠们也都走街串巷,生意应接不暇。

现状:弹花匠人工作很是辛苦,灰尘很重,很多人在露天作业,随便找个墙角或打个棚子就可开张。几乎没有人想从事这个职业了。

现在城市里已不多见了

但是40岁以上的人

都会对“弹棉花”

有着清晰的记忆

9

圆匠

旧时,盛物容器多为桶、盆。新娘出嫁时往往要打“三盆子一净桶”,圆圆的器物,寓意团圆美满。

潜江市竹根滩镇群联村的毛德会师傅,今年81岁,14岁学习圆匠手艺,出师后圈乡箍甑,至今没有间断。

现状:现在,这行已经不吃香了。少有迷恋旧时生活情趣的人偶尔订制甑,圆匠箍制盆桶淡出人们生活。

如今,旧时陪嫁换作了

时尚大件或钞票

圆匠生意清淡下来

10

铜匠

铜匠,是以替人打制铜器具为生的匠人。铜匠并不炼铜,只是以铜板或铜片为原材料,用锤子之类工具敲打出诸如铜壶、铜锅、铜瓢、铜铲、铜锣、铜茶盘、铜锁之类的器皿来,而与冶炼浇注之类的工艺无关。

汉口的打铜街当年最有名的了。但近年来,打铜街已经基本没有铜匠,也没有铜匠作坊了。

现状:在机械化的冲击下,纯手工打造铜器的人越来越少。

材料种类的丰富和机械化后

手工铜匠少了用武之地

逐渐被人们淡忘

11

椅匠

2012年3月12日,宣恩县珠山镇园艺村的70岁老人洪云高在制作木椅。

以马尾松为原材料制作的木椅,一度是恩施城乡居民生活的必需品。土家族、苗族姑娘出嫁时,刷上红漆的椅子是必备的陪嫁之一。因此,当地曾有一批专靠制作椅子为生的民间人——椅匠。

制作椅子一般选择入冬至立春这段时间进行。因为这段时间木材材质最好,而立春之后做的椅子容易被虫蛀。做椅子一般需要备材、烤(蒸)膝、拉槽等10多道工序。为了耐用、美观,在精心打磨之后,还要给椅子刷上清漆等。

现状:如今,掌握这门手艺的民间匠人越来越少,手工木椅正在慢慢淡出人们的生活。

如今,手工制作的椅子

逐步被沙发、转椅

或其他机制木椅替代

12

石匠

石匠,就是雕刻石头的匠人,石匠一般不走街串巷,谁家有石刻活路,会主动去石匠家请石匠的,诸如刻碑子、刻石狮子等。

有时候也见过石匠背着个褡裢,来到村子里询问谁家碫磨子不?碫磨子,就是将过去磨面用的石磨子的上下磨扇上磨损的花纹,即用以研磨粮食成粉状的石刻花纹往深里刻一下。

过去农家天天要磨面粉,磨子需要年年碫,石匠碫磨子的营生比刻碑子的营生要红火。

现状:随着电磨子的兴起,碫磨子的几率越来越少,直到现在基本绝迹。

如今的生活,很多东西都用不着石匠,30岁以下的石匠,几乎木有了。 随着现在时代的不断发展,这些行业已经被更新兴的行业所取代,但是却取代不了它们在我们心中的位置,那些最美好最怀念的记忆,永远都有这些老手艺的一席之地!

除了上面的这些行当外,还有一些行当如接生婆、秤匠、刻章、钟表匠,最受孩子们欢迎的爆米花师傅、捏面人等等。你还见过哪些老行当,快发评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动态新闻
垄上集团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部署的关键之年,围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重大宣传主题,垄上集团践行服务三农的宗旨,积极
今年这台“国字号”春晚,绝不会“撞晚”!
2024年12月4日, 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 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场举国欢庆的年终大典,中华儿女花样贺岁、百般纳福,其实都绕不
恩施鹤峰:“暖消费”持续升温 激活冬日“舌尖经济”
随着气温降低,人们对温暖食物的渴望愈发强烈。在恩施州鹤峰县,火锅、烧烤、铁板烧等餐饮“暖消费”受到不少市民青睐,成为餐桌上的主角,冬日“舌尖经济”不断释放“火热”
荆州李埠镇:设施农业绽放冬季好“丰”光
天气渐寒,荆州市李埠镇的田间地头却迎来了好丰光,近2万亩大棚莴笋逐步进入收割期,百姓们抢抓农时,忙着采收、装箱,销往全国各地。这个冬季,在设施农业的加持下,李埠镇焕
生态湖北:候鸟翔集 演绎冬日美景
随着湖北生态环境日益改善,入冬以来,不少候鸟飞抵过冬,形成了万鸟翔集的壮丽景观。

    垄上集团2023年社会责任报告

    “湖北广电乡村振兴馆”搭建服务竞争性谈判中标结果公告

    恩施鹤峰:“暖消费”持续升温 激活冬日“舌尖经济”

    荆州李埠镇:设施农业绽放冬季好“丰”光

    生态湖北:候鸟翔集 演绎冬日美景

    “湖北广电乡村振兴馆”搭建服务竞争性谈判公告

    丹江口市浪河镇:“精”治小流域 绘就生态发展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