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句话: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在宜都市的枝城镇,有一位名叫胡延荣的老人刚刚去世。但是,只要提到他的名字,大伙都会想到“好人”两个字。
一摞笔记本 记录好人足迹
“都知道他,家喻户晓。”
“经常做善事,好事。”
“助人为乐,我们这里巷子都是他扫的。”
大伙说的好人,名叫胡延荣,是宜都市枝城镇粮管所的一名退休职工,5月6号,胡老因病不幸去世。他生前的好搭档苟师傅说,胡老这一辈子,都在为帮助身边的人而奔波。
他做事都带个包,贫困生,残疾人的困难都装袋子里,在心中。
by 宜都市枝城镇 苟志远
一个普通的退休职工,为什么会得到这么多群众的赞扬,大伙为什么都喊他“枝城好人”呢?
打开胡老的手提袋,里面有厚厚一摞笔记本,里头密密麻麻记录着枝城镇一些贫困户和留守儿童的信息。
胡老的退休工资并不高,不过,每个月他都要挤出一半工资来资助别人。今年12岁的田其松,四个月大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也在11天后离家出走。胡延荣听说孩子的情况后,将他作“编外孙子”,并把他接到家里吃饭,一吃就是3年。
田其松说:“除了我爷爷奶奶之外,最关心我,当成亲爷爷一样看的。”
这些笔记本,是胡老的一部帮扶日记。为留守儿童、困难户找到了帮扶对象,胡老也会清楚地记录下来。
一人奉献感召一群“活雷锋”
在胡老的感染和带动下,周围不少乡亲都想参与进来,帮扶贫困对象。2009年3月,胡老给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写信,成立了“枝城吴天祥小组”。组员从最开始的10人,发展到了现在的98人。
我们都是很穷过来的,希望别人帮助我,我也要帮助别人。
胡老患有心脏病,走路急了或爬坡都会上气不接下气,但他却说:“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要将好事做到底!”
现在,“吴天祥小组”活跃在枝城的大街小巷、各行各业,七年来已经累计募集捐款25.3万元,帮扶困难群众897人次,结对帮扶困难学生112人。
一人为人,两人为虫,三人为众。希望全社会都来参与,大家力量就大了。
by 宜都市枝城镇 陈一民
为做好事 父亲成了“月光族”
有这样一组数字,四十年多年来,胡延荣帮助过42名孤寡老人和困难户、资助110名贫困学生、挽救了一个12岁少年的生命。胡老日复一日的辛苦奔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枝城镇上的这栋两层楼房,就是胡老的家。胡老乐于助人,家人早就已经习惯。而退休之后,胡老基本上每天都在外面奔波。
一头连着留守儿童和困难户,一头连着爱心人士,胡老就是他们的一座桥梁。每一次走访,每一个笔记,都是为了将帮扶落到实处。
胡延荣的儿子胡斌告诉记者:“他在家里待不住,除非人特别不舒服,两天不出门,我们才知道真的病了。”
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这些年来,胡老对家里人照顾得很少,而家人一直在背后默默地支持他。
胡斌说:“我觉得他是月光族,跟妈给基本的生活费,剩下的钱都自己用了。”
天天做好事 道谢的人没断过
胡老的付出,也为家人带来了一些意外的“收获”。经常会有乡亲登门,送来他们的谢意。
作为一名老党员,胡老即使在病床上,也在想着怎么带好小组,为群众做好事。
胡延荣的老伴杨奶奶说:“他就希望全社会的人跟他一样,多做好事,多做善事。”
5月6日,胡老因病不幸去世。73岁的全国道德模范吴天祥专程从武汉赶来,为胡老送别。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胡爷爷就做到了毛主席说的这句话。
by 全国道德模范 吴天祥
胡延荣:一生坚守感动一座城胡老留下了三个“遗愿”
1.捐献眼角膜
2.“吴天祥小组”不能散
3.将最后一个月工资当作特殊党费交给组织
这些愿望,他的家人已经帮他实现。
从一个人默默奉献,到现在一群人个个是“雷锋”,胡老的事迹,也在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其中。
在全市掀起学习热潮,让他的精神得到传承,发扬光大。
by 中共宜都市委书记 罗联峰
现在,宜都市的的“吴天祥小组”承诺:要将小组发展壮大,把胡延荣老人“坚持一辈子做好事、带动更多人做好事”的精神传承下去。
垄上行记者(李磊杰 曹丽萍)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