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吐绿,茶芽竞发,眼下,“孟宗故里”孝昌县周巷镇3万亩茶园进入全面开采期,茶农、茶企纷纷追赶春光抢农时,采摘鲜嫩茶叶。
走进位于孝昌县周巷镇荣华村的千亩茶园,一排排茶树郁郁葱葱,嫩绿的新芽迎春俏立,长势喜人。茶农徐群英正与几位乡亲一起采茶,只见她们腰挎竹篓,三三两两在茶垄间穿梭,双手在茶树间飞舞,一捏、一提、一放,翠绿的嫩芽便落入篓中。
这片隶属于湖北楚孝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茶园共有2800亩,是楚孝公司流转荣华村村民土地后承包经营的。总经理黄勇国告诉记者,当地村民不仅自家种植茶叶,在农闲时还通过帮助茶企采茶,拿到“双份”收入。“第一,土地流转给我们,可以拿租金;第二,在我们这儿学技术、务工,回家也能自己种茶叶。目前用工400人左右,脱贫户有35人。”
土地流转有租金,采摘茶叶有收入,在周巷镇,茶产业如今已是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为了更好地发展茶产业,周巷镇2022年成立了茶叶联盟,并依托茶叶联盟统一使用“楚天凤凰山茶”区域公共品牌,按照统一品牌创建、统一茶园管理、统一加工工艺、统一产品标识、统一市场营销、统一项目申报的“六统一”要求,开展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总共有14家企业抱团,成立茶叶联盟后,在‘六统一’的支撑之下,能更好地发挥品牌的力量,让茶客喝到一杯好茶。”黄勇国告诉记者,通过抱团发展,不仅完善了区域内茶园管理标准与加工工艺,提高茶叶的质量,还避免了市场恶性竞争。
记者步入楚孝茗茶加工车间,只见1000多平方米的车间里,杀青机、理条机、回锅机一应俱全。负责人姜福明正在检查刚从茶农手中收来的鲜叶,他告诉记者,如今在孝昌,机械化、规模化制茶已经全面普及,制茶效率大为提高。“茶叶采摘回来后,首先是摊青,要四小时左右,然后开始杀青、理条,理条后开始成形、回锅,一般情况下,一锅茶叶从杀青到回锅大约需要四十分钟左右。现在机械操作,一个减少劳动强度,另外一个外形好看,而且产量高。茶园面积扩大了,人工操作已经不适用了。”
规模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推动了周巷镇茶产业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但周巷镇茶产业的发展不仅仅只局限于种茶与制茶。在周巷镇孝孟红生态茶园,记者看到有不少游客在拍照打卡。《孟宗哭竹》是出自《二十四孝》的一则孝道故事,讲述的是孟宗求笋孝敬母亲的事迹,周巷镇即是孝子孟宗的故里。近年来,周巷镇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将传统文化、旅游观光与茶产业相融合,积极拓宽茶产业发展道路,延伸茶产业链条。湖北孝孟红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彭征程:“在我们生态茶园景区可以体验采茶、制茶,学习茶文化,还可以感受孝文化。目前,每天景区人流量在2000人左右,其中,有吃饭和露营等二次消费的客人大概有1000人左右。”
茶叶联盟造就产业品牌化建设,茶旅融合助推产业多样化发展。目前,孝昌县茶产业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逐步放大,整体市场份额竞争力增强,营销收入由联盟成立前的每年6000余万元,飙升到过亿元。如今盟员中,80%实现了盈利,20%实现效益好转。孝昌县周巷镇副镇长马万超:“目前我们周巷镇是以茶叶联盟为依托,以龙头企业为主导,以周巷镇北部的9个村为重点,扎实开展村企共建,创新了‘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基地’的‘622’利益分配模式,逐步建成周巷镇周青线、观双线万亩生态茶园,全镇茶园面积超过3万亩,茶叶年均产量超300吨,年收入约3.5亿元,带动8000余户的群众增收致富。”一片小小的茶叶,带活了一方山水。未来,周巷镇将进一步推动茶产业品牌化建设与规模化发展,加快茶叶精深加工与茶旅融合步伐,以茶带农,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垄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