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江市是中国小龙虾之乡,当地首创的虾稻共作模式被称为小龙虾养殖领域的标杆。这两年,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在虾稻共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种多种多样的综合种养新模式。刚刚,研究人员就在虾稻基地里投放多种“小动物”,这种“小动物”是什么呢?它们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
在湖北省小龙虾技术研究院虾稻试验示范基地里,技术员和工人们正顶着烈日向虾稻田里投放螺蛳。
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开发部 技术员 隗阳:“现在正值高温的时候,小龙虾已经捕捞的差不多了,我们的虾稻田正是一个空档期,我们就投放螺丝,每亩投放50斤螺蛳。”
技术人员介绍,虾稻里投放螺蛳,是他们这两年摸索出来的一种新型综合种养模式。也就说在虾稻共作的基础上,见缝插针再喂养一季螺蛳,实现一田三收。
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开发部 技术员 隗阳:“现在我们在虾稻田投入螺蛳之后,每亩可以增收100斤螺蛳,每亩可以增收500到1000元。”
据了解,虾稻田投放螺蛳,不仅可以增加农田的效益,而且螺蛳作为一种水生软体动物,还可以起到优化底质、净化水体的作用,良好的水体环境又可以促进小龙虾和水稻生长。
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研发开发部 技术员 隗阳:“螺蛳是底层生物,可以清除虾稻田的底泥、小龙虾的排泄物,让小龙虾不缺氧,让虾子生长的更好,水稻也长得好。”
当天,在试验示范基地,研究人员除了投放螺蛳,还在其它虾稻共作田块里投放了鳝鱼、憋等鱼类资源,试验示范一田三收、甚至一田四收等综合种养模式。
湖北省小龙虾产业技术研究院 院长 彭宣国:“目前我们基地有十种模式正在试验示范,就是充分利用我们虾稻田的空间,利用时间差异,利用虾稻田的各种资源,从而提高整体的经济价值。”
潜江是“虾稻共作”模式的发源地,近年来,湖北省小龙虾技术研究院不断探索提高农田单产的方法,目前,试验示范基地正在探索虾螺稻、虾鳝稻、虾鳖稻等多种新型综合种养模式。
来源:《垄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