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大地,物华天宝,最近,湖北“十大楚药”正式对外发布,共有11种药材上榜,这其中有一种中药材,它就是潜江半夏。
康熙33年潜江县志上记载,半夏的应用距今已经有300多年了,在《辞海》以及后续版本的潜江县志里面,也明确记载了潜江出产的半夏。
潜江地处北纬30°,四季分明、气候温润,汉水与长江冲积形成的泥沙土壤,为半夏生长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潜江半夏其琥珀酸含量是药典规定标准的2倍以上,潜江也因此成为了著名的半夏道地产区。在过去,潜江出产的半夏大都是野生的,野生半夏资源因过度采挖急速减少。
潜江市潜半夏道地药材博物馆 副馆长 刘涛:
“从野生转家养是在70年代,有很多人尝试将野生半夏通过人工驯化进行人工种植,比如说我们潜江地区有一个黄晓扬黄老师,他是半辈子都在从事半夏的种植以及种植技术的研究。”
黄晓扬是熊口农场农科所的一名退休农技师,他与半夏结缘于1993年。那年,农场想引导农民种药材增加效益,黄晓扬四处考察,看中了具有发展前景的潜江半夏。那时,虽已有人尝试种植,但因技术不成熟未成规模。1994年,黄晓扬开始引种试种。
潜江半夏种植户 黄晓扬:
走过很多冤枉路,几乎是每年都失败。种植的过程中,发现良种有好有坏,出现良优不齐的问题。
将田间野草变成家养中药材并非易事,关键是要弄懂它。为了解半夏生长习性,黄晓扬在房前屋后种满了半夏,时刻观察着小绿苗的变化,并做好详细记载。2010年,他将过去15年记录的数据、文字进行整理编辑成册,为潜江大规模开展半夏人工种植积累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潜江半夏种植户 黄晓扬:
我们就总结了它是四怕三喜两耐一忌的生长习性。这样我们掌握它的这些特点以后,然后再去人工是中在慢慢摸索发展。
在黄晓阳的指导和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潜江人走上了半夏种植之路。如今,他已年逾七旬却依旧守着半夏,做着良种选育工作。现如今,在众多投身潜江半夏产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潜江半夏从野生实现了家养,还培育出了“潜半夏一号”、“荆特1号”特色品种,发展人工种植面积达到了近万亩。
在潜江市的竹根滩镇,是潜江半夏的野生资源保护区,也是潜江半夏的主产区之一。当前正值潜江半夏的采收时节,记者所在的基地每天有200多位老乡正在进行集中采挖,每天的采挖量达到了2万斤以上。
竹根滩镇是潜江打造的特色半夏小镇,拥有潜江半夏种植面积4500亩。竹根滩镇的群联村是全国半夏“一村一品”示范村,村里率先将设施化栽培技术应用到潜江半夏种植中。
湖北南章莆中药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何志刚:
江汉平原雨水太充沛,造成了一种病害叫根腐病,直接导致半夏作物减产和绝产。采用设施栽培阻挡了雨水,病害的来源就切断了,作物生长更加生态。
从大田种植到设施化栽培,潜江半夏品质、产量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与此同时,潜江还构建了“企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推行“七统一”原则,让优质潜江半夏实现了订单生产。
湖北南章莆中药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 何志刚:
我们整个基地种植规模是1083亩,一年两收,平均每一亩是一吨1000公斤一年,全部如果做种苗的话,一亩大概是36000到4万块钱一亩,那就是4000多万。
金豆豆,如何创造更大价值?
潜江市潜半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张洁:
我们一般都是抢鲜加工,我们目前保守的话一天两到三吨的鲜货加工量,一年差不多700吨左右,年销售额目前是在3000万左右。
目前,潜江拥有规模化半夏加工企业3家。2021年,共加工原料药280吨,均被云南白药等国内知名药企订购。
潜江市潜半夏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张洁:
下一步我们将扩大规模,将通过生姜、明矾、石灰这些制成姜半夏、清半夏以及法半夏,制成中药饮片,附加值上应该可以提升50%。
潜江市半夏协会秘书长 熊伟:
这边是我们地方龙头企业投资新建的一个中药饮片精深加工的项目,该项目建成以后,可以达到生产半夏原料2000吨以及中药饮片8000吨,进一步扩展去做配方颗粒。
除了在半夏规模种植和精深加工方面发力,潜江还在努力建设三产服务中心,融合了道地药材博物馆、国医馆、国药店、药膳馆、药用植物园等,努力争创3A级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景区与省级教育研学基地。
潜江市半夏协会 秘书长 熊伟:
潜江半夏被省委省政府认定为道地药材一线一品优势品种。潜半夏品牌是中国地理标志集体商标和国家农产品登记保护产品,同时也是20强区域公用品牌。
近些年来,潜江市大力实施“南红北绿”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将半夏作为第二个“虾稻”产业打造。潜江半夏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传统零散作业走向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之路,逐步成为“潜药”的引领产业。
《垄上行》记者:朱婵 马飞 李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