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陆市雷公镇彭桥村有一对颇有名气的养蜂父女郑则全、郑菁林,女儿郑菁林是孝感市“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的首届学员,她将在大学学到的电子商务知识与养蜂产业相结合,转变养蜂思路,拓展电商销售渠道,寻觅到一条新的养蜂之路。
今年的冬季,气温降得格外缓慢,正在自家后院蜂箱前查看蜜蜂状况的郑菁林告诉记者,这几天她正密切关注天气,为蜜蜂越冬做准备。
郑菁林的养蜂知识来自于父亲郑则全,她是闻着蜜香长大的。父亲养蜂42年,从她记事起家里的收入来源就是那一箱箱的蜜蜂。
彭桥村紧邻雷公镇主街道,以前村里产业相对落后,单纯靠种田难以维持一家人的开销。一次偶然的机会,郑则全认识了从浙江来雷公镇放蜂采集荆条蜜的蜂农,就拜师学起了养蜂。
养了大半辈子蜜蜂的郑则全告诉记者,刚开始养蜂的那些年他从来不担心酿好的蜂蜜卖不出去,好的年份一年轻轻松松能赚上十来万块钱。但从2015年开始,由于国内蜂蜜出口量逐年降低,老郑也开始犯起了愁。
郑则全:“以前主要是靠收购商、特产公司收购出口,现在出口量减少,收购也就减少了,所以产品难得销售,有点愁。”
“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这是蜜蜂辛勤采蜜的真实写照,也是“追花逐蜜”的养蜂人的真实境遇。相比销售的低迷,让老郑更头疼的是,养蜂也不再得心应手了。随着气候的变化无常,原先年复一年遵循的时间表、老法子不再奏效。
郑菁林对记者说:“现在养峰的情况是今年你无法预知来年的气候,所以要时刻紧盯气候,追赶花期,否则收入就要降低。”
因为父母年纪渐长,加上孩子也需要人照顾,2010年,在外务工的郑菁林回到家乡,接下了父亲的养蜂事业。从小耳濡目染看着父亲养蜂的她逐渐发现,如今要想养好蜜蜂已不能照搬老办法。一味追求蜂箱数量行不通了,必须先提高蜂蜜的品质,变单一销售渠道向多渠道延伸。
2018年,孝感首届“一村多名大学生计划”招生,雷公镇推荐了8名青年,郑菁林入选。入校后,郑菁林选择了电子商务专业,她想搭上电商的快车,把家乡的优质农副产品尤其是自家的蜂蜜卖到全国去。
郑菁林边学习边实践,她从原来单纯卖蜂蜜,到生产蜂王浆、蜂胶、蜂花粉等系列产品,统一蜂产品的包装与规格,拓展线上销售渠道,通过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多种方式,将蜂蜜销往全国各地。郑则全高兴地告诉记者,没想到家里的蜂蜜在网上也能卖得这么好。
为将“甜蜜”的事业越做越甜,这两年,郑菁林说服父亲调整养蜂的节奏,不再追求蜂箱的数量,而是追求蜂蜜的质量,尝试着走出一条小而精的养蜂之路……
《垄上行》记者:方楚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