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学习网页设计的大学毕业生郭松在同学们的错愕中从西安回到家乡武汉市东西湖区,成为了农机行业的弄潮儿,全力打造属于他的“无人农场”。
当记者见到郭松时,这个身高一米九的黝黑汉子正在农田边“玩“手机,他现在的身份是武汉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不远处的水稻田中,几台收割机正在有序作业,却见不到机手的身影。
郭松介绍说,这些无人收割机自己弹指间就能操纵,手机上点一下app,可以直接连接无人收割机,点一下开始键,它就能完成自动充电、自动启动、自动打火,机具上有定位,事先打点后,就可以实现无人驾驶、自动收割作业。
郭松上大学时学的是网页设计,之所以选择回乡做“农民”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郭松的父亲原是郭家台农产品销售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回家后,郭松成立了武汉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将农场的传统蔬菜种植转向大田粮食作物的机械化耕种。
郭松的父亲郭青静:“前两年都是我带着他,学会了农业管理和农业的很多知识,原先是他跟着我打工,现在是我跟着他打工。”
郭松的合作社发展至今已有五千多亩田地,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人工不足、人工贵,农忙季节一天四百块钱都请不到人工。
指着正在田中作业的无人收割机,郭松告诉记者:“合作社今年6月份采购了这批无人收割机,省工省时,非常适合合作社规模化收割。在收获季节,一天至少可以节约50人工,一天节省成本是两万块钱左右。”
农业现代化的活力不仅在郭松身上有着体现,也冲击着传统“农业人”的观念,郭家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社员黎剑:“以前是人割,慢慢有机具可以收割,现在向无人机发展,越来越好,省人工,节约时间。现在几百亩地,一两天就可以搞完,像以前的话,几十个人一天效率只有几十亩。”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向全面全程发展成为了必然趋势。政策就是机遇,在政策的引导和农机补贴的助力下,郭松的合作社农机装备愈加丰富。
今年,武汉市开始启动智能农机示范项目。借助这个项目,郭松的合作社全面升级了水稻生产耕种收管农机装备,多种新型农机在大幅降低人工成本的同时,还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效率、减少了机收损耗、增加了农业收益。
《垄上行》记者:朱梅 武晋冉 石炎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