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
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要深刻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扎扎实实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
——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参加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请您谈谈为什么要把乡村振兴称为“一篇大文章”?为什么要统筹谋划、科学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魏后凯:实施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因为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管长远、管全面的大战略,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久久为功才能完成。
为何说“管长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不是短期内就能完成的。按照中央的战略,它的最终目标是“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为何说“管全面”?乡村振兴战略内涵丰富,涉及到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是一个管全面的大战略,也是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特别强调,要从重塑城乡关系、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创新乡村治理体系、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等七个方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又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篇大文章。这都说明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全面、长远的大战略,是一篇大文章。
要做好这篇“大文章”,就必须把握正确方向,搞好顶层设计,同时又要分类实施,做到长短结合,统筹谋划,明确目标,分阶段科学推进。
记者:对于如何实施乡村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动“五个振兴”,即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请问这“五个振兴”有着怎样的针对性?其各自的内涵是什么?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内在关联?
魏后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20字总要求。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明确提出“乡村全面振兴”,进而比较系统地阐述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思想,并把它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目标。在今年全国两会山东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五个振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乡村全面振兴”思想的进一步深化升华和具体化。“五个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核心内涵,是乡村振兴的五个关键的支撑点,“五个振兴”既各自成篇,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一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机整体。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只有产业兴旺,农村才能兴旺。乡村振兴的落脚点是农民生活富裕,而生活富裕的关键是农民增收。农民靠什么增收?只有靠发展,靠产业。因此,要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促进农民增收,全力以赴消除农村贫困,推动乡村生活富裕。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主要依靠产业支撑的可持续的农民稳定增收长效机制。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没有人、人才、人气,乡村振兴只能是一句空话。乡村振兴的关键是靠人才,有了人才,乡村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组织建设等才能有序展开,农村的各项改革才能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精神基础。乡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否则,如果乡村文化衰败,不文明乱象滋生,即使一时产业兴旺,也难以获得持续长久的繁荣。因此,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促进农耕文明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实现乡村文化振兴。
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乡村振兴要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打造山清水秀的田园风光,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山清水秀、生态宜居是乡村生态振兴的重要标志。因此,要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治理,尤其要加大农村面源污染、垃圾污水治理力度,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着力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
组织振兴,是乡村振兴的保障条件。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实施乡村振兴,必须要有有效的乡村治理和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根本保障,没有坚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就不可能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因此,要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织书记,深化村民自治实践,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这样才能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要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要让精英人才到乡村的舞台上大施拳脚,让农民企业家在农村壮大发展”。乡村振兴为什么要特别突出“人”的问题?
魏后凯:人才短缺瓶颈直接制约着乡村的发展,也将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什么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首先,人是最关键、最活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乡村振兴的各方面都需有人来实施,更需要人才来创新发展。其次,乡村人才目前是乡村振兴中的薄弱环节,严重缺乏,是短板中的短板。目前,农民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也远不能适应乡村振兴的需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急需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爱农村的实用型人才,尤其是现代农业、农产品加工、公共服务、公共管理、新兴服务业等领域的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培养和吸引各种急需人才,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关键所在。
农村的人才不是单一的农业人才,应该是涉及多方面的大人才概念。怎样才能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其一,要创造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要有一个好的制度安排,把现有的农村各类人才稳定好、利用好,要通过提高待遇、提供平台、优化环境等措施,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其二,要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农村干部、农民企业家、农民和新型主体的培训,可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整合社会力量开展培训服务。其三,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大学生、城市各类人才下乡创新创业,支持“城归”群体和农民工回乡创业就业。
记者:如何才能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如何真正做到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彰显地域特色和乡土风情?如何不搞一刀切,杜绝形象工程?
魏后凯: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情况千差万别,所以,乡村振兴规划还要根据区情、村情,因地制宜制定好具体规划,真正做到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有序推进。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村庄采取不同的推进策略。如城郊村、农业村、搬迁村、山区村、边远村,等等,因村制宜,分类施策。乡村振兴规划和实施要突出地域特色、乡土风情,把乡土文化融入乡村规划建设、产业发展、景观设计和建筑风格中,千万不能照搬照抄城市的模式,不能强迫农民上楼,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不能破坏乡土文化建筑。
实施乡村振兴怎样做到不搞一刀切?一方面要从本地实际出发,规划、措施要符合本地的区情、村情,突出特色。同时,在乡村振兴的全过程中,要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强化农民和民间自治组织的作用。乡村政务要公开,乡村基层组织要切实为农民办实事,不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另外,要加强监督。对乡村振兴,要有一个中期和后期的评估制度,由第三方机构来客观评估,还要充分发挥人大、政协、媒体及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通过这些措施杜绝各种形式主义,确保乡村振兴扎实有效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