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阳县桂花泉镇横山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村党支部书记余以祥告诉记者:“原来有28户142人,现在因为湾子里人外出打工,孩子上学都搬到城里去了,还有4户人家,在家里有3个老人,平常像这些老人想打麻将,都估计凑不了一桌。”
余书记说的这种情况,在崇阳县桂花泉镇横山村6组已经有了好几个年头,在这座地处大山深处、人烟稀少,被称作西头下屋的自然村里,留下的只有三个花甲老人和几栋破败倒塌的农房。
西头下屋人口鼎盛的时候,有40多户人家,近300人。不过,人均不足4分地,加上近年来楠竹价格下跌,来自地里和山上的收入,不足以维持村民们的生活。早在2005年开始,村民们便走出大山,到崇阳县城,以及更远的武汉、深圳、甘肃等地打工。
65岁的余师傅是坚守在村庄里的老人之一,因为大儿子在东莞,小儿子在江苏泰州,而老伴到离家几十里的县城帮大儿子照看孙子,一群在田野里觅食的鹅,就成了余师傅说话交流的对象。
面对地基滑坡而倒塌的半间房屋,余师傅耐心地等待着过年回家的儿子们来进行维修。余师傅告诉记者:“我早就打了电话问他们, 他们说放假要在腊月二十几号回来 ,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在家里欢欢喜喜。”
事实上,由于年事已高,余师傅的儿子们一直想把他接出去住,可是余师傅却执意要留在村里,在他看来,这个破败的村庄才是自己真真的家。其实村子里还有不少新修的房子,但是除了春节 ,其它的时候 一般也是大门紧闭。
数据显示,2016年,在外打工经商的崇阳县超过了20万,相当于全县人口的三分之一,而选择回到山里建房和返乡种地的村民却不到十分之一。
对此,湖北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邹进泰认为:“我们必须也要逐步地淘汰一些空心村,都保存原来的状态的话,我们的四化同步也没法做 。”
对于农村出现的“空心村”现象,在邹进泰的研究中,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首先是形成时间短,随着改革开放,农民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收入逐年增加,并开始在城镇购买房屋,形成农村“空心村”;其次是农村“空心村”地域分布广,湖北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类似问题;再就是涉及的农户多。
邹进泰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也需要大量的劳动力,需要大量从农村劳动力中转移 。”
规划先行 因地制宜改造“空心村”
近年来,在解决农村“空心村”的问题上,一些地方也开展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在通山县大畈镇,因为生产生活条件差等多种原因需要易地搬迁和避险解困的农户不在少数。当地坚持规划先行原则,规划新村、改造旧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推进“空心村”改造。
通山县大畈镇镇委书记程刚介绍,大畈镇涉及到异地搬迁和避险解困共有1256户、5864人 ,其中像官塘安置点,集中安置100户,目前已经完成工程量的80% ,同时力争在年底,让部分乡亲们能搬进新家。
在大畈镇白鹭新村,这一批从山上搬迁下来的农户,即将入住漂亮的新房,对于他们已经离开的“空心村”,当地政府也采取了修复性措施。例如,板桥村有73户贫困户目前安置在白鹭新村,对于他们原来的宅基地,已经开始着手土地的复耕和绿化。
通山县大畈镇推进“空心村”宅基地复垦,无疑走出了改造“空心村”的第一步,事实上,应对已经出现的“空心村”现象,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对此,邹进泰建议,一部分村可以自然的淘汰,可以通过村民向城市转移,原住地可以变成耕地和林地 ;另外一部分有一定的基础条件的,也可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甚至引进一些龙头企业发展加工业,引导当地村民产销一体 又可以就地就业。
(记者 杨晗 阴志维 崇阳台)
《垄上行》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