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9月22号的《垄上行》中,简单介绍了荆州市公安县公安局成功侦破刑修九施行后,“组织考试作弊罪第一案”的情况。那么,这起大案的线索从何而来,作弊产业链是怎样的构成,组织者和作弊者如何蒙混过关的呢?
助考培训 实为组织作弊
这满地的通讯器材,虽说不是什么高科技产品,但是对于组织作弊的犯罪团伙来说却是生财工具。当一群高智商、高学历的人凑在一起,就将作弊变成了一门赚钱的生意。
办案民警说:“这13名嫌疑人中有9人是本科以上学历,都具有很高的智商。”其实,民警的说法并不准确。在这起大案中,已被移送起诉的13名犯罪嫌疑人,超过一半有硕士学历,可谓是人才济济。说起他们为什么纠合在一起犯罪,无非是背后的利益在作祟。
早在2014年,武汉黄陂人王某,就以组织考试作弊的方式非法牟利。湖北省公安厅网安总队介入侦查后,捣毁了一个与其互有关联的作弊犯罪团伙。而他却收到风声,逃亡云南藏匿。
一年后,王某再度出山,打算在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大展拳脚。但他不知道,自己早已被警方盯上。而且,湖北省公安厅网安总队指定由公安县公安局进行立案侦查。
通过侦查,公安警方掌握到王某在华中师范大学开设了一家名为“武汉新生机教育咨询服务部”的公司,并雇请了两名大学生打零工,负责在武汉各大高校发放传单招生,而公司里却连基本的办公桌椅都没有。
就是这样一家皮包公司,却在武汉各大高校中名气不小。尤其是对大四学生来说,十分具有诱惑性。如果想继续深造,获得硕士学历。那么,就要像高考一样,再走一次独木桥。而王某正是看中这一点,明面上,以考研培训为名发放传单招生;暗地里,他收取每名考生两至三万元培训费,签订包过包录协议。
很明显,如此高额的培训费,以及所谓的包录包过协议,可以说十分荒唐。王某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保证每个考生能通过招生考试。所以,作弊这条路。成为唯一的选择。
本来,到王某公司接受作弊培训的考生,也不见得没有真学识。但是,有百分之百录取率的保证,谁还愿意再用功?警方事先从教育部门掌握到参加考试9名作弊考生的信息,在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前一天,公安警方进驻武汉,准备收网。
主犯落网 斩断作弊产业链
为保障大多数考生的权益,以及打击犯罪的需要,公安警方决定在考试过程中收网。一来,要确保人赃俱获。二来,作弊犯罪已经形成产业链,除王某之外的嫌疑人还没有露面。
可是国家级考试的考场那防范是相当严厉,作弊的可能性基本上等于零。不说金属探测仪,甚至信号屏蔽仪的使用,也不是稀罕事。那么,作弊犯罪团伙是怎样操作的呢?
警方调查后发现,犯罪团伙首先请枪手进考场,甚至交白卷,就是用密拍设备拍考题传出去。
将考题传出考场并不困难。因为,枪手本身除了密拍设备之外,并没有携带作弊器材,只需提前交卷离场。
得到考题后,犯罪团伙就会组织人手解题。然后,使用跳频电台(一般的信号屏蔽仪是固定频率),再给作弊考生传送答案。
哪怕作弊考生的微型耳机被屏蔽,也不要紧!犯罪团伙还有后手,藏在橡皮擦中的接收器,可以收到文字答案。如果说窃题、解题、传题是技术活。那么,携带作弊设备入场,相对比较简单,比如要考生提前拿参加考试的衣服,将器材缝到衣服里面。
由于冬天的衣服较厚,再加上都有领子。所以,金属探测仪也无法识别出作弊器材,监考老师也不能搜身。而且,作弊考生之前接受过相关培训,心理素质过硬,被发现的几率很小。
考生作弊被发现不触及刑法,是交给教育部门做出停考两到三年的处罚。相对于作弊的风险来说,考上研究生的诱惑相对较大。接着就催生出了助考市场,形成了作弊产业链。
去年12月26号上午,2016年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已经开考。警方利用技术手段锁定王某在武汉硚口一高校附近的宾馆里。当抓捕民警来到王某藏身的宾馆时,他还浑然不知。直到被现场抓获,还没明白过来自己怎么露了馅。
王某落网后,公安警方通知教育部门,在考场内揪出了那9名作弊考生,并查获9套作弊设备。不过,收网行动只是开了一个好头。因为,作弊产业链覆盖到了全国。
在这个庞大的作弊产业链中,王某犯罪团伙与另外7个犯罪团伙互有关联。他们分工明确,既是上线又是下线,涵盖了刑修九规定中涉及考试作弊的所有相关罪名。
至此,横贯在全国高校之间的招生、窃题、传题、解题、培训、组织作弊、替考的作弊产业链被彻底斩断。除王某等13名犯罪嫌疑人已被移送起诉外,公安警方还查获了全国16省市区作弊考生108人。
编后:抓得好!虽然,考试并不能完全评定一个人的能力大小。但是,最起码能公平地体现出知识水平。如果连国家级考试,都被犯罪团伙用来牟利,考生用作弊换取学历。那么,可想而知,那些通过层层考试而选拔出来的人才,哪里有诚信可言?至于能力,就更不用谈。
(记者 孙斌 周贝贝 通讯员 何凌)
《垄上行》记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