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年前,黄冈市蕲春县张榜镇车门村的穷哥俩柴守乃和柴守德共同收养了一个患先天性唇裂的婴儿,取名叫柴典宏。兄弟俩靠讨奶水、用米糊糊把孩子喂养大。
前段时间,参加完高考的柴典宏刚刚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个好消息,让柴师傅一家既高兴又担心。
在车门村半山腰上的一个平房里,我们见到了这个腼腆的小男孩柴典宏,房间不大,甚至没有几件像样的家具,但是很干净。
在这个不大的平房里,有两个房间,爸爸和小柴一人住一间。从房间的布置上来看,爸爸把家里最好的东西都放在了小柴的房里,而他自己却住的很简陋。
两张破旧的桌子,一个坏了的电视机,还有一张刚刚买的新床,这就是柴师傅房里所有的家当。就在我们跟小柴聊天时,柴师傅推着三轮车回来了,车上拖着一台新电扇。
儿子考上大学,最高兴的就是柴师傅了,为了送儿子上大学,柴师傅专门给包工头请了半个月的假回来做准备。按照村里的习俗,孩子考上大学,家里要请亲朋好友来祝贺,柴师傅怕亲戚们来家里太热,这才上街买了一台大电扇。
吃“百家奶” 喝米糊糊长大
说起儿子,柴师傅是满脸的幸福。柴师傅今年59岁了,因为家里太穷,一直没娶妻,1997年,柴师傅抱回了被父母遗弃的小柴,当时小柴刚刚4个月大,患有先天性唇裂。
为了照顾好小典宏,柴师傅既当爹,又当妈。每天抱着孩子去地里干农活,到吃饭的点儿,就下山去村里讨奶水给他喝。就这样,小柴靠吃村民的“百家奶”,喝家里米糊糊渐渐长大,小的时候常常生病,柴师傅就一个人带着他到处去看。
爸爸吃的苦,小柴都看在眼里,为了让爸爸少操心,8岁他就学会了做饭,13岁就跟着大人到田里干活。这不,说话的功夫,小柴就给爸爸做午饭去了,看到儿子去做饭,柴师傅赶紧上去帮忙。不一会,两碗香喷喷的鸡蛋面条做出来了。
“你爸爸怎么不吃鸡蛋呀?”
“他总是这样,把好的给我吃”
“叔叔,你这么不吃鸡蛋呀?”
“他年轻,我老了,吃不了多少。”
立下心愿 带爸爸去北京
两碗面,一碗多,一碗少。爸爸的爱,小柴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这么多年,他知道爸爸为了供他读书,吃了很多苦,受了不少罪。他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考上大学,然后找个好工作,为家里减轻点负担。
当我们问柴师傅,这么多年辛不辛苦时,他回答“为了孩子读书,辛苦点是应该的,为孩子创造幸福。”
在柴师傅的房间里,最显眼的就是一张画布背景为天安门的照片,小柴说,这张照片是大伯去世时,爸爸照的唯一一张,背景选的是北京天安门。虽然爸爸从来没提起过,但他知道,在有生之年,去北京看看,是爸爸的心愿,从此也成了他的心愿。
小柴说:"我大学期间如果有能力的话,去打暑期工,我可以带爸爸去北京玩玩,只要我努力,我觉得这个愿望应该可以实现。"
编后:
整个采访中,我们都被父子之间那深沉的爱感动着,作为儿子,对于自己的身世,小柴不愿意多说,在他心里现在的养父早已经是自己的亲爸爸,他唯一的愿望就是将来好好孝敬爸爸。作为爸爸,为了供孩子读书,这些年,柴师傅常年在外做苦工,把最好的都留给儿子。前几天,小柴还担心上大学的学费加重父亲的负担,有了这5000块钱的助学金,全家人就有了新的希望。
(常巍巍 马飞 蕲春台 江畅)
《垄上行》记者报道